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五个原则

时间:2022-03-23 09:15:01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五个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古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恰当的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进一步有机化,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呢?

当前,一些物理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以下现象:什么都问,包括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或只提问优生,不提问学困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无阶梯;提问随意东拉西扯,不能灵活应变,拘泥于原有教案的设计,不善于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问追问下去……这些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我认为设计有效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提问要有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例如高中物理“自由落体”一课的教学中就设计了复习型提问、理解型提问等。

2.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启发性提问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句子分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回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作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回答“对”或“不对”。教师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让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2.1创设情景的提问。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这样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在讲重力之前我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现象的提问,迅速激起学生兴趣;在讲抛体运动时,向各个方向扔出一支粉笔观察它将做什么运动;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赛车经过弯道时都会减速,如不减速就会出现侧滑,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不一定全面,但能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良好的情景。

2.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的提问。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例如“自由落体”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我提问:“A、B两物体,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B两物体同时下落时,谁下落得快?”学生回答:“A物体重,所以下落得快。”我接着问:“若把它们捆在一起而形成C物体,则那一个物体下落得快?”大多数学生回答:C物体比A、B两物体都重,C物体比A、B两物体下落都快;也有极少数同学说:A物体下落快,B物体下落慢,将它们捆在一起时,A物体拉着B物体从而使B物体比原来下落快,而A物体因为B物体的作用会比原来慢,总体看来,A、B在一起时的下落速度比A单独落时要慢,而比B单独下落时要快。这样学生就有了两种观点,学生对“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产生了怀疑,激起了思维的积极性。

2.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

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知识达到高效课堂。

3.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不能都用问答式进行,也不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重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抓住教学中的重点,提问不应随机性。

比如“楞次定律”的一课中,提问的重点始终应围绕“阻碍”设置问题。在提问分析实验现象时,教师应突出研究的对象是线圈(闭合电路),要抓住穿过线圈的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分清“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以及“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3.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疑,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比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我主要讲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学生对水平推桌子没推动的例子好像习惯了,引不起兴趣。因此,我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接着我再问:“增大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立即自知出错,而后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

3.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提问。

教师应以关键词和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电场强度的概念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E=F/Q便认为电场强度E与电场力F成正比与电荷量Q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电场中的某处电场强度E会随电荷受的电场力F和所带的电荷Q发生变化吗?教师也可以这样问:密度公式ρ=M/V中,ρ和M、V的关系应如何理解?这样可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有的知识理论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4.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究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教师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置疑问也可以从大处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和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比如“内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什么是内能?”随后教师可列举一系列的现象提出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提问要把握“度”

浅显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因此教师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渐突破难点。教师只有恰当地提问,问题有适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提问时要避免那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会掩盖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做到胸中有教材、教法,更要心中有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精心设计科学的课堂提问,才能使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构建高效的课堂。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回答也是一门艺术,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分析并作出正确引导,指点迷津,交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绝不能简单地把正确答案一说了之,更不能对学生加冷嘲热讽。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有效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进行有效参与 下一篇: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