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

时间:2022-10-14 02:33:23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

[摘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两层次、双结合”方案,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层次达到企业技能要求,第二层次解决企业疑难问题,技能培养和问题攻关双结合。改革重点是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探索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校企共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进行实践性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 技能培养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静(1973-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天津 300384)刘宇(1973-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黄利非(1975-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3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委2013年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应用技术科技大学组建模式和实施方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DY-20133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07-02

一、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包含“中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面向“高质、高端、高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结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一直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职业技能课程作为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通过职业技能课程的教与学,学生能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技能,那么就能够找到工作并胜任岗位;如果师生能够解决企业难题,那么就能够成为企业的高端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然而,在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原有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岗位要求的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资源分散。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院校定位缺乏高度,国内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缺乏行业示范效应。因此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组建几所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技术大学。(2)人才培养观念陈旧。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学制学籍管理方法单一、招生对象范围狭窄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观念和改革意识。(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原来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学生没有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能“举一反三”。(4)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内容的选取不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结合专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5)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和高职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考核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课本内容而轻实际需要、重教师权威而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象。

三、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手段和方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整合资源,改革办学制度,同时按照“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次达到企业技能要求,第二层次解决企业疑难问题,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和问题攻关双结合,长期坚持校企深度合作,我们的师生将成为高端技能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进而形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整合资源,筹建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职业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引进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标准、工艺流程,依托区域内的整体教育资源,建立紧密依托型校企合作平台,重点探索面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向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人员的培训服务,构建包含应用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培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于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2.创新招生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对象大体分为三类:(1)中职院校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者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通过高职专科3年学习取得大专学历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2)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普通专科学历在职人员,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3)具备普通本科学历的人员也可以通过1~2年的弹性学制获得应用技术本科的双学历证书。

通过改革招生和培养体制,将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技术本科、普专与应用技术本科、在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环节打通,不同起点的学生和在职人员都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起到鼓励、引领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在职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教育的导向作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以真实项目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情境化英语教学,努力争取实施海外实习或国际化企业项目实习;以改革试点专业为重点,建立2~3个专业对口的紧密依托型合作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更加有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目标为重点,强化企业认识实习、企业实践与毕业项目的有效实施,强化实践导向、任务驱动的工程案例教学,探索工程实际项目的真题真做。

3.调整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求学生调研岗位技能要求,通过51job等网站查询招聘信息,总结岗位技能要求,让学生自主认识学习目标。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岗位调研,与相关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一起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准确把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进而调整课程目标。目标由原来的“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改为“通过学习应用技术,学生主动掌握应用技术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重构教学内容。参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指导思想,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岗、证”相融通,即课程设置源于岗位技能和资格证书要求,课程内容融入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课程目标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5.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职业技能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课程功能相互交叉,探讨“先教―后学―再做”“先做―后教―再学”“先学―后做―再教”等教学组织顺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法。依托企业工作环境,由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现场指导,让学生感受现场的真实情境,强化实训效果。(2)案例教学法。利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案例,围绕本课程应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制订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3)情境教学法。课程开发要全面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发项目和完成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工作技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每个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拟订实施方案并讨论可行性)现场测试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按照方案完成工作任务,要求有具体的内容、方法、步骤、体会、总结)考核(技能、知识、态度)的过程进行。每个学习情境要求完成一定任务,完成每个任务就完成了整个教学内容。

6.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教学手段,将现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生产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使教学手段生动直接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建立优质的网络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并共享化,将课程标准、考核大纲、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动画演示、经验交流、答疑解惑、在线作业、试题库、工具软件等教学资源全部放在课程共享邮箱并进行动态更新管理,方便学生在网络中下载并自主学习。

8.改革考核方式。完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大纲,加强实践环节考核、职业能力考核的比重,充实试题库。坚持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化、立体化评价体系,逐步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同时将企业评价(顶岗实践和调研工作等)和社会评价(技能竞赛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让考核结果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考核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四、小结

通过对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运用“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我们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面对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实时共同修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在经验推广和完善工作上,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共同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构建不断适应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探索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校企共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进行实践性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3]徐颂陶.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J].教育与职业,2007(10).

上一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应用研... 下一篇:控制论视角下高职营销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