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门部字义类分析及文化考察

时间:2022-10-14 02:15:34

《说文解字》门部字义类分析及文化考察

作者简介:马奔彦(1987.7―),河北邯郸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一下《说文》门部字的义类和列次规律,并以门部字为切入点,简单介绍门部字所表现的中国门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门部字;列字规律;门文化

《说文》门部字记录的多是与“门”有关的字,从“门”之字共有62个。本文拟从《说文》门部字做本义分类考察,借以讨论“门”部字的词语本义、排序规则和中国古代门文化的相关情况。

一、“门”部字语义归类

正如段玉裁所说:“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门部字大体遵循了“据义系联”,即部中之字是按照意义相同相近的原则排列。虽然并未将此原则严格贯彻,但也不能苛求古人。现对这62个从门之字进行意义系联和归类。

(一) 释各种门的字(14个)

“门”,《说文》:“闻也。从二户。象形。”[门的总称。“阊”,《说文》:“天门也。从门昌。楚人名门曰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楚地人称天门为阊阖。

“闺”,《说文》:“特立之户,上圆下方,有似圭。”闺是独立的,无屋顶覆盖的一种门,有墙与其他院落隔开,上圆下方。段注:“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闺是闱的一种,指小门,多与女子有关。表示各种门的字还有:“闱”(宫中的小门)、“闳”(巷门)、“”(楼上的小门、内门)、“闾”(里巷的门)、“”(市区的外门)、“闼”(楼上的小门,古字)等字。

(二) 释与门相关位置的字和表门部件、附件的字(13个)

1.表示与门相关位置的字(3个)

如,,《说文》:“门观也。”《尔雅义疏》:“谓之台。”“”,城门上的观台。“阙”,“门观也。”即宫门外两边的楼台。“”,段注:“隙也。”即空隙的意思。

2.表门的部件、附件的字(10个)

如,“阖”,“门扇也。”《尔雅义疏》:“阖谓之扉。”郑玄注《左转•襄十八年》:“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可知,阖是单扇木质的门。“”,门柱上的斗拱。“阒”,门中竖立的短木。“阈”,门槛。“阁”,用来固定门扇的东西。“阑”,门的栅栏。“”,栏杆。“”,门闩。

(三) 释从门表动作和状态的字(29个)

1.表从门表动作的字(23个)

如,“阐”,打开。“”,开门,方言词。“”,大开。“闸”,开闭门的总称。“”,闭门。“阏”,阻塞。“闭”,关门。“阂”:从外闭门。“暗”,闭门。“”,从门中偷看。

2.从门表状态的字(6个)

“阆”,门高大的样子。“阗”,盛大的样子。“”,盛大的样子。“阔”,疏远的样子。“阒”,寂静的样子。“闶”,高大的样子。

(四) 释与门相关的人和名物的字

1.名物(4个)如:,门声,门扇转动时摇动门轴的声音。,门向着的地方。“”,市垣,环绕市区的墙。

2.与门相关的人(2个) 如:“阉”,《说文》:“竖也。中阉昏闭门者。”本指被的人,古代常指用来看守宫门的人。“阍”,《说文》:“常以昏闭门隶也。”即在黄昏时节关闭门户的差役。

二、“门”部字的列字规律

从前文所划出的义类看,“门”部字列字上呈现两个主要特点,如下:

(一) 据义系联的系统性

从各部字列字规律来看,一般是“先名后事”“先实后虚”,并且表身份、地位越尊贵的名物,其字排列位置越靠前。“门”部字也不例外。

从整体来看――先名后事,先是释各种门的字,然后是表示与门相关的部件、附件和动作等的字。在释各种门的这一组字中,先是“天门”“宫门”“庙门”,然后才是各种巷门,符合“由贵到贱”的顺序。在每个义组内,许慎也尽量做到“据义系联”。如,表从门表动作的字中“阐”“”“”等都表示“开门”义的一组字排列在一起;“闸”“”“闭”“阂”均表“闭门”义也排列在一起。并且这相邻的两组字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反向事理关系。

(二) 系统的不完备性

经过对“门”部字分类、归纳,可以发现,“据义系联”的原则也不是处处都能落实的。比如“闳”是“巷门”的意思,其前后字均表“宫门”义,此字应向后移至表“巷门”的字组。表门部件、附件的字分布也较散。

三、 “门”部字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门文化

《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门,横木为门,极其简陋,这里指贫者住的房子。“栖迟”指栖息、安身。这句话是隐者安贫乐道之词。从这一文献用例中,我们可以知道“门”这个概念至少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了。

门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必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古人对形式多样的门的严格区分,并有众多与门相关的事物、人,他们成了古代门文化的载体。从对门部字本义的考察,我们可以小窥一下中国古代门文化的一些情况。

(一) 等级之门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建造房屋、装饰门面,都要严格遵照身份、地位所对应的等级,在形制、规模上都不可越界。《黄帝内经》中说道“宅以门户为冠带。”门,已经成为门第,地位的象征。词汇中有可显示这一现象,比如“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

首先,门的数量可以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等级。古有“天子五门之制”的说法,不仅体现了建筑规模的宏大,也象征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又如“阿房万户列,闾阖九重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诗句中的“千门”“万户”虽是虚指,但表现了建筑的宏大和天子的极近奢华,体现了天子的身份和地位。也跟老百姓的“独门独户”形成了等级身份差别的鲜明对比。

其次,门的颜色也体现了等级的差别。古人以红为贵,一般的宫门都为红色,达官贵人的门多为绿色,寻常百姓的门则为黑色。比如“朱门”“黄门”“黑门”都指代了不同等级身份。比如“谒朱门不如亲白屋”。“朱门”指代权贵。“白屋”指不加任何装饰门,指代贫苦人家。

再次,材料不同也体现等级的差别。比如“阖”,古人这样注释:“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这里指出了古人制造门时用的材料,木头做的门扇叫阖,竹苇做的叫扇。穷苦人家用不起木材做门,所以就用竹苇等材料做门。从不同的用字,我们就可推测主人的身份地位。

(二) 礼教之门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教观念根深蒂固,古人时时处处都要讲礼仪。

比如《论语•乡党》:“立不中门,行不履阈。”首先比如门前礼仪。《周礼》有记载:“凡于客入,每门让于客。”“宾三揖三让”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要讲究一下门前的礼仪,以显示自己的身份教养。自古的礼教制度还体现在男女关系上。比如“闺”字,从中可窥探古代礼教制度下的“伦理观”。在男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女子处处要受到伦理观念的制约。比如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更不能抛头露面的。“闺”从刚开始的“特立之户”,发展到“女子内室”,最后专指“为女子设立的门”,并且有了所谓的“闺门之内”的行为规范。“男治外,女治内”的观念到如今还残存在人们的意识里。

(三) 门俗文化

门作为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门槛,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关系到家人的吉凶祸福,于是“门”上便演绎出了种种五彩斑斓的民俗风格。比如“祭门神”的风俗,人们把门作为一种安全的保障,端午节有门上插艾草的习俗,清明门前插柳条的习惯,正月十五又叫张灯节,门口要悬挂彩灯等等。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色彩纷呈的篇章之一,它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00064)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 郝懿行.尔雅义疏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 诗经选[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39.

[4] 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上一篇:“照理”一词的词汇化 下一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天净沙•秋思》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