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立意能力

时间:2022-10-14 12:57:48

浅谈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立意能力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的实情是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教学效率不甚理想。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即规律性的东西,作文教学也是有“规”可循的。我们只要多加探索,孜孜以求,定会找到符合实际的“规”,达到作文教学事半工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立意能力;新高诚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才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动。“意”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是文章的中心。“立意”新颖,则平中见奇,窥见生活哲理:“立意”不新,则平淡无奇,易落俗套。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呢?

1. 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立意”构思力 学生既可沿着原文的“立意”进行再构思,也可重新“立意”,另行构思,这无疑训练了学生在“立意”上的构思力。例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既可以续写流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情节,又可以缩写整篇文章,也可以改写为以骗子为主角的小说。有时可以将某篇文章的中间部分或者结尾内容,写后再与原文对照。补写的内容可能改变了原文的“立意”角度,也可能沿着原文的“立意”角度作展开,无论何种情况,都能在比较中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立意”构思力。

2. 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一文屡改”的方式来锤炼学生的“立意”构思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俗话说善作不如善改也是强调这一点。修改作品的过程就是“立意”再构思的过程,这个过程,锤炼得越多越细,则“立意”构思力就越强。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这些言论都说明了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意义。其实,修改的过程就是调节、反思的过程,而“立意”构思力则可在此过程中得以提高。

3. 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磨练学生的“立意”构思力 逆向思维是指沿着与习惯思维或传统观念相反的方向而进行的思维。逆向思维是逆反常规思维的惯性,具有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逻辑规律特点。这种抵触常理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写作构思上,往往收到出奇制胜、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艺术效果,冲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局限,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写作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独特性和新颖性。逆向思维正体现着独特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因此,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立意”,则会令文章更有新意。例如以“忍让”为话题作文时,若按常规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观点出发,就会大写“忍让”的好处,这样就容易落入俗套。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立意”就会写到“过于忍让等于懦弱”这一观点,“立意”就新颖得多。

文章的立意至关重要,会决定文章的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那么应该怎样去去立意?这是写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新、高、诚。

1. 立意要新 新就是新颖,不同于通俗。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中开发思路,让学生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新的立意会给人新的感觉,使读者精神为之精神一振。如果一篇文章读来给人以清新之感,犹如盛夏中的一丝凉风,让人为之一爽,那么这种感觉就会使你的文章脱颖而出,鹤立鸡群,冲出雷同的暗胡同,达到一个全新的境地。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个境地呢?

(1)借鉴他人,模仿创新。要想写好的文章,首先要眼中有好的文章。要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精粹的文章。通过阅读,自己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就改变了,在本质上就得到了提高,然后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

(2)避开雷同,另辟蹊径。立意争取避开一般的看法,另辟蹊径。如果能有逆向思维的能力更好,来一个反弹,给人以别出心裁的新意:如“近墨者未必黑”“谦虚未必使人进步”“未必丧志”等,只要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都不失为一种全新的立意。

2. 立意要高 话题作文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要求放宽,但是不等于不做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看问题要全面、客观,要有历史的、发展的、普遍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这样,在作文中就会站得高、看得远,写出文笔大气、视野开阔的文章。

(1)思维积极、健康向上。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会是光明与阴暗共存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看到光明的一面,要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影响他人。

(2)关注社会民生,宏观大气。考试的文章是我们看到学生思想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以他们的乐观、向上的的积极心态唱响社会的主旋律,能够承传我们中华传统的美德,比如:敬业和群,乐善好施,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等一系列的广阔襟怀。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多看报。从而使自己放飞思维,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写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3. 立意要诚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思想的深刻,去讲一些大家认可的成熟的思想,而使文章出现“假、大、空”的调子。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我们要求学生立意时要唤醒自我,表现自我,找回真“我”,眼中有“我”。

(1)唤醒自我,表现自我。写作是生命的表现形式;作文是学生精神的家园,人生的“史记”。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追求“个性”,既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要“言须有衷”,要从字里看出主题意思,要用唤醒的自我去参加写作过程,而不要用冷眼旁观的局外人的心态去作文,那样的文章就会死寂、干涩、虚情假意,词不达意,无病。只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真我涌动其间,才会有一个鲜活的文章产生,真诚的东西才会感人动己。

(2)找回真“我”,眼中有“我”。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应该讲真话、扬个性。那么,作为写作主题的“我”应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当前受一些错误导向的影响,一些学生失去了自我,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在写文章时想到的是“我们”这个空洞的话语,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唯恐它肤浅、片面;为了得到高分,唯恐它太幼稚,不成熟、不深刻,于是作文中充满伪装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却惟独无“我”,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这个年龄的心态去观人论事,析理论事,要引导学生以一颗坦诚的心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心灵,面对自己的作文立意,写出一篇透明如镜的作文,来表现自我、弘扬个性。能够让老师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鲜活的生命、灵魂的个体。

总之,伴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的教学越来越向开放性、多元性、人文性和自主性的方面发展。写作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的宽松特点其实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立意方面更是一个要严格训练的一环,在训练中,立意要新、高是不可忽视的。

上一篇:初中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走进童心世界 寻求幼教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