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中教师能力提升

时间:2022-10-14 11:14:52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中教师能力提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逐渐渗透到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并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阐明了在信息技术和高校课程的整合中提升教师能力的必要性,深入研究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中的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师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23-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是一种既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它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1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中提升教师能力的必要性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是现代大学教学的主流趋势,为高校课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形式,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也使得高校的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性。而有效的整合,则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锻炼其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差别化的学习机会。它弥补了过去教师单纯通过书本传授知识的局限,丰富了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发现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进行授课,将“整合”的方式直接用于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与学生讨论问题,不仅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能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主导者,要想把“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2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信息技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并服务于课程,在整合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存在一些较大的问题。

2.1 教师欠缺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能够接受“整合”的教学理念,但由于教师本人计算机技术及操作水平较差,导致在教学中想用多媒体技术却不敢用,上一堂整合课需要别人帮忙制作课件,自己使用的时候还会出现操作失误,弄得手足失措,所以有些教师干脆就放弃使用“整合”上课,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虽然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却缺乏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然而,在一些尚未普及信息技术条件的学校,“整合”更加只是一种空谈。教师依旧采用一如既往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难得到调动,只有在教学比赛的时候,临阵磨枪使用一下多媒体,也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代替黑板。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过关是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中的一大瓶颈。

2.2 教师缺少与学生之间互动,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教学之中,虽然使得教学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是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教师在备课时,过于注重内容的呈现方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课件,然而在授课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科知识的本质,上课只是在讲台上直白地复述课件,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提问,这样的课容易导致学生分心,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课堂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因此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2.3 教师仅将信息技术简单替代教材内容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制作课件将大量的信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表面看来信息量很大,其实只是僵硬地将原来的“人灌”转为更加高效的“机灌”,简单地把教材内容从呆板、静态的教科书搬到活泼、动态的屏幕上,让学生观看眼花缭乱的视频图像,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视频的变化中,而将学习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得不偿失;同时,因受限于课时,教师往往快速地进行信息传输,学生对各种信息应接不暇,来不及对知识消化与存储,使得教学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处于低级阶段,没有及时倾听学生的反馈,整合取得的效果甚微。

2.4 教师对整合的认识存在偏差

有些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片面理解为代替黑板和粉笔的工具,使得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还有些教师唯信息技术为尊,认为整合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所用的技术越高说明教学设计越好,教学效果越好,其实他们只是单纯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数量,而不关心课程是否确实需要,以及使用多媒体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有必要整合,有时候整合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在英语教学中,读写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中大屏幕提示的背景知识做造句、中英互译等练习;而说写活动则需要学生用英语交流,在讨论中集思广益,使用多媒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锻炼学生口语的能力。事实上,教师的作用比教学技术更加重要,是技术永远无法代替的。

3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升教师能力的新思路

为了使整合在教学中切实发挥作用,需要教师不断从各方面提高自己,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

3.1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能力,包括文字处理、图像处理、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和课件制作等,并且熟练使用各种基础的办公软件。其次,教师应具备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传输是与多媒体的运用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应熟练使用电子邮箱,博客等虚拟网络技术,与学生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与交流,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3.2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激发,碰撞出新的观点与思想,并从复杂的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资源的扩充和利用,会使教学内容更加富有针对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3.3 教师要不断学习,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是教师自身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安排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培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以及信息技术和高校课程整合相关知识的培训等。

3.4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具备创造力

在新时期,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在“整合”模式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好教学内容的主题化,课件要量体裁衣,注重实效性,以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探究、实践、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与课程无关或者不能为课程服务的内容,都应毫不犹豫地删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摆脱传统条框的束缚,随时随地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将学生引入创造之中,学生的学习成果才富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杨明.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6):183-185.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3] 叶依如,叶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39(4):411-412.

[4] 韦育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广西教育,2013(8):8-9.

[5] 孙爱东.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31-134.

上一篇:方坯连铸机的改造与实践 下一篇:吉林省柳河县大迫子水库工程坝型比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