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刚柔并用

时间:2022-10-14 10:23:29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学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征等。要有效教育好他们,教师应掌握恰当的策略,如综合运用宽严相济的多种方法,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与学生实现和谐共赢。

关键词: 严 宽 理解 尊重

“严”是许多方面中的一点。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严格要求,就班主任来说,更加责无旁贷。

笔者认为,当前的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年龄特征、性格心理特征。社会环境(诸如媒体)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氛围。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滥用“严“字,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这一点,很多班主任老师都有不少的体会或教训,甚至于个别学校出现学生自杀事件,我们的目的都希望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站在我们的立场去要求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严”是要有限度的。“严”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在的,即我们所能看到的,比如: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按时完成作业,团结学生,等等;(2)内在的,表现不明显或者我们看不到的,比如说:有的学生很守规矩,但是就缺乏那种活力,感觉就像是机器。如何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问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了规矩,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引导或者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努力在思想上从严要求,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正直诚实的品德;在学习上从严要求,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学风;在纪律上从严要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规范道德的风气;在人际方面更要从严要求,使其形成集体观念。“严”要严到心,学生难免会受各种环境影响,经不起诱惑,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要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怎样去防范?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严”要严到心,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信心。

古人云,人无完人,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特殊的成长过程,他们虽然都有向上的心理,但他们的是非好恶标准不完善,避免不了要“犯错误”。他们的思想、心理、性格属于向上发展时期,还不成熟,具体表现在对事物的认识有失偏颇。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或者知错不改,我们之所以进步,就在于经历很多失败才找到成功,要让学生在经历失败的教训之后去学会总结。

他们平常犯错是正常的行为特征,我们常说的学生“可塑性强”正是这一种情况下的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思想支配。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要分析研究造成他们犯错误的各种动机。然后对症下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着重指明方向,严格要求,又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如果一味地宽容,是对错误的姑息。如果予以一顿严厉的批评,又会产生敌对、抵触。所以,在特定背景下,应给予特定的对象一些宽容。矛盾的感情很可能变化,并由此引起对特定行为的自责,教育效果就可能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所能替代的。从这一种意义上说,“严”是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严相济,刚柔并用,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互相尊重。

那么,在实践中,怎样体现对学生的宽容呢?

首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犯错误分主观和非主观,主观犯错一般由于思想负担过重或者受外界环境影响等,比如说:学生物理比较差,今天挨了老师的批评,心里压抑,学生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排解,有的会抽烟,有的会喝酒,有的称病逃课等,想尽办法消极软抵抗;还有的成绩一向比较好,偶尔考差一次,情绪低落;还有的学生想要买特想要的东西,家里不给钱,不能达到目的,也会出现放纵的行为。学生的主观犯错多种多样,针对学生的不同行为,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俗话说:治病要除根,我们必须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站在学生的位置,给学生讲解抽烟、喝酒或者放纵自己会给他人或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危害,鼓励学生放下包袱,释放出心中的不快,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努力学习;非主观犯错,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没有达到,或者经不起诱惑,比如上网,对学生来说,网上许多新奇的东西太具有吸引力了,由于平时的课业负担较重,一上网就可以忘记一切,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在游戏里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从而获得成就感。一开始只是偶尔玩玩,但是一回到现实,就感觉孤独没有方向,面对繁多的作业有畏惧感,上课开始走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步沉迷于上网,感觉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自我。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自己应该先反省,学生为什么会对网络痴迷,作为班主任,我们为什么不能比网络更有说服力或者影响力?我一直在反思。我们平时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同时,用身边的好人好事去慢慢感化他们,让他们有看得到的榜样,平时细心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家庭,切实帮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犯错误的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是正常的,从犯错误到纠正错误的过程,包含了醒悟、转变、巩固、稳重的变化过程。波动一般出现在转变和巩固之间,只有认真观察、捉住矛盾,趁热打铁教育才有助于其向好的方面发展。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他们有认识和转化过程,却又不能淡然处之,无动于衷,而放弃对他们的指导和影响的机会。要以最大的耐心,施加细致的影响,期待他们的回心转意,尽快走到正常学习的轨道上来。

其次,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前文已谈过,中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豪、自信、渴望独立的心理需求,而又往往不能实现自我。对待这一时刻的学生,最重要是尊重他们。尊重才能密切师生情感,才能开发创造,才能激发其锐意进取的心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受认识水平方面的影响,可能某些学生会误认为老师的这一种尊重是对自己的迁就,甚至认为是老师的妥协,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真正地尊重学生,应体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味认同。既要做到柔情相待,又要因势利导,明确方向,严格要求。比如,某些老师在处理学习较好的学生的问题时,会采取迁就的态度,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但我个人认为:学习好不能代表什么都好,所以我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采取引导的方式,先表扬学生的学习,而后再细心地关心一下其最近的学习、生活,最后再问到今天的问题,对于其所犯的错误,我用夸张的表情表示惊讶:不会吧,你这么聪明,学习这么好,这么要求上进的好学生怎么会犯如此的错误呢?是不是最近遇到什么事了?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总之,对他所犯的错误表示不相信,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反省自己,而后表示坚决相信他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即使是现在真的犯了,以后永远也不会再犯了。在处理个别后进生时,应实事求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不苛求他人对自己的盲目尊重,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班集体的要求,用实际行动赢得尊重。

同样,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安慰,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对“理解”的需求极为强烈。如果我们以成人的体验去理解学生,用成人的观点要求他们,或者是拿自己的学生时代与当前的现实作比较要求他们,用传统观念要求现阶段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还可能是适得其反。须知,时代在发展,人也在不断地进化,在现阶段,我们要经常学习研究教学理论,在工作中,虚心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诚相待学生的正确意见,主动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所求,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相互理解。这样,师生之间心理差距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沟通变容易了,相互间的理解更真诚了。

感受到理解的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敬佩之心,会真诚地理解教师那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深沉的爱。因而放手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充分信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所有班主任工作的必循之路。在这一条道路上,赋予“宽严”的真实定义应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二者结合,可产生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上升为友谊之情、蓬勃向上之情。那些毕业后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的不是在上学时被老师帮助最多的学生吗?

总之,我们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要用宽严相济的方法、刚柔并用的教育手段,努力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快乐地学习。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认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开心才是最重要的,要努力让学生的快乐时光成为他们今后最美好的回忆。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后进生教育中的评价艺术 下一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