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9-11 06:27:24

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 个性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而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和谐高效对话的有效途径。要真正发挥个性化阅读的作用,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一切为学生疑问让路德的原则;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立足于文本,坚持“三维目标”,有序推进,长期训练,重视积累。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教学方法

就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可以说,教师十分注重发挥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功能,十分注重挖掘文本的价值内涵,但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多元反应常常视而不见。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而且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缺陷,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兴趣,被动阅读现象明显。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因此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策略,忽略学段目标和文体自身特点而一味地引导体验,导致民主有余,集中不足,教师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误入歧途,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起到引玉之效。

1.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这种现象,目前仍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占主流。可见,阅读教学要从传统的分析型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仍有一段相当艰辛的路要走。然而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樊篱,响应时代的召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2.必须坚持一切为学生疑问让路的原则

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困惑、疑虑,以及想要去探究的内心状态。这种内心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问题意识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这正是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内在基础。学生不仅要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而且要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前预习环节,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规定的预习任务,而且必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请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中,寻找文本的切入点、突破口,同时允许学生对我的讲解、同学的意见随时提出疑问。在讲读分析课文之后,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还需要发表怎样的看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以说,有问题可以提,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和争论,少了以往的那种教师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机会,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确立了学生阅读的主人地位,从而使课堂充盈着民主、宽松、和谐、愉悦、有序的气氛,课堂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尊崇,个性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唤醒,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3.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固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不能依据个人经验去解读文本,应多角度去解读,找准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的关联点。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感受和疑问。只有把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融合在一起,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把控课堂的能力,及时调整阅读教学策略。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要当好“指南针”,使学生辨清方向;对学生钻牛角尖式的个性化解读不要立即封杀,更不能放任其发展,要在肯定其质疑精神的前提下,将其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绝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否则会导致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背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4.必须立足于文本,坚持“三维目标”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个性化教学更不能脱离文本,特别是教学的内容尤其不能与文本背道而驰。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并不等于教师不去引导学生,不去指出学生理解上的矛盾和错误,随心所欲地对文本进行阐释、延伸、拓展,甚至不顾文本的实际去创造作品。然而,常见老师们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活动,专注于活动的翻新,于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在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这样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所以必须坚持“三维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才能保持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要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本身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不能把它们颠倒过来。

5.必须有序推进,长期训练,重视积累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计划地进行长期的系统训练,必须抛弃重结果轻过程的短视行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同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成正比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学生没有丰富的积累做基础,个性化阅读就很可能沦为有形式无实质的“空手道”。所以,必须重视大量阅读、大量积累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作用,看到恰当恰阅读方法对学生大量阅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否则,个性化阅读必定是无本之木、无果之花。

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我按照自主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顺序次第训练。这样就在纵向上使学生在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上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对其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断进行着能力储备。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和效果,我结合不同阅读内容,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读、诵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猜读、精读、批注阅读、探究性读、阅读反思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个性化阅读,以个性化阅读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把掌握个性化阅读方法的过程与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还注意把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不仅读通、读深、读精,而且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精神。

上一篇:宽严相济,刚柔并用 下一篇:重农政策的历史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