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4 09:14:17

关于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历经几十年发展,首都经济形成了特有的“321”结构。2004年首都地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5283.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60.0%,第二产业占37.6%,第一产业占2.4%。按产业部门分类,比重居前八位的产业分别是:工业占30.1%,金融业占14.0%,建筑业占7.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7.4%,批发和零售业占6.1%,房地产业占5.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占5.0%,教育占4.2%,其它产业所占比重低于4%。工业仍然是首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十一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有利。从发展机遇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工业“十一五发展提供了机遇。二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加速发展将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四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为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今后5年,北京工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将对工业今后的发展构成重要挑战。二是北京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郊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就业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二)

“十一五”规划是今后5年指导全市工业工作的总体筹划。北京是首都,工业发展要考虑自身特殊因素,我们强调,规划要把握好一些重要问题:

一是准确把握在北京发展工业的必要性与约束性关系,牢牢树立适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工业有助于扩大首都经济总量,缓解就业压力,稳定财政收入。同时,工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受地区经济繁荣程度形成的需求约束的产业,发展工业对促进首都经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北京的水、土地和能源等重要资源严重短缺,环保要求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北京要承担其它城市没有的首都功能,在北京发展工业存在着约束性。考虑这两个方面,确立适度发展工业的原则是正确的,也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北京的明确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考虑北京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在未来5年经济发展总格局中,工业将在继续支撑全市经济发展中平稳地下降比重,预计“十一五”末,工业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比目前下降2个百分点。

二是准确把握总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今后5年的产业发展目标。我们的总量目标是,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内。这两项指标可能与兄弟省市相比不高,既有基础问题,也有坚持适度发展原则问题。与总量相比,我们更关注结构,重点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北京有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各类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密集程度全国少有,是全国重要的市场中心,城市综合环境居全国领先地位。发展工业要利用好这些优势,集中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我们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这一产业发展战略取向。目标是,到2010年以电子信息、汽车及交通设备、机电、生物工程与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50%左右提高到60%以上。要抓住首钢搬迁调整的机遇,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能满足首都人民生活需要和促进就业的新型都市工业,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促进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准确把握引进与创新的关系,明确树立今后5年的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是北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技术集约化为目标,狠抓技术创新,是推进工业化的历史需要。在新的规划中,我们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部署。要围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现代制造业这一任务,积极推进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在不同重点产业领域,分别实施技术领先、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战略。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区域创新资源,包括全球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运用,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鼓励技术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在提升全市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准确处理培育增量与调整存量的关系,下决心调整存量。制订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处理好培育增量和调整存量的关系。培育增量要根据国务院及城市规划的要求,严格项目筛选机制,确定符合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产业准入标准。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不管投资额多大,都坚决不能上马。对历史形成的存量要逐行业分析,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调整的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耗水、低附加值项目,要与相关部门协调,制订政策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淘汰,为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发展置换空间。

(三)

“十一五”北京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汽车及交通设备、机电、生物医药、基础产业和都市工业六大产业中的高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巩固和保持通信设备终端产品制造和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已形成的优势,扩大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重点培植TFT-LCD显示器件、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智能交通和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材料及电子元件等产业,建立完善集成电路和数字高清电视产业链,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园和通信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

汽车产业主要是继续壮大整体实力。依托“戴-克”和“现代”两个战略合作伙伴,整合优势资源,依托完整的产品结构,壮大实力。重点发展整车、关键零部件和服务贸易,合理布局,建设带动性强、整体竞争优势明显的汽车产业集群。

机电产业重在结构升级。发挥首都科技和资本优势,推进组织结构和布局优化,加快先进制造装备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水平,逐步形成以中高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优先发展数控机床、印刷机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设备产业;重点发展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机械;积极发展激光加工设备和机器人。

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是做大规模。以生物制药为制高点,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中药与天然药,适度发展化学药,培育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四大领域协调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流通业,逐渐形成集生物医药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基础产业重点是调整升级。石化工业突出发展石化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发展优势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冶金行业重点抓好15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建设,以精品板材为龙头,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向工艺自动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能源节约化、产品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与汽车、家电、建材产业形成产业衔接。建材行业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品,提高集约化程度。

都市产业要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继续保持规模,拓展内涵,重点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有创意经济特色的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生产业,推动时装、食品、印刷包装等产业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工业布局将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以工业开发区(基地)为依托,形成“创建一个总部基地,打造两个产业带,做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梯度分布、专业集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促进工业从城区向郊区转移。

“创建一个总部基地”就是创建城区总部基地。继续推进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城市中心区除发展能耗、污染低的都市产业外,重点培育发展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工业营销、物流、咨询等与城市功能匹配的生产业,利用中心区优势,创建技术、市场、人才和金融等总部基地。

“打造两个产业带”就是以高科技园为主体打造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新城发展为依托构筑东部现代制造业产业带。完善中关村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科技园、处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培育高科技产业群。按照城市重心战略东移的部署,亦庄、通州和顺义将逐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区,承接城区功能疏解、承载未来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主要功能。亦庄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医药等产业,通州主要发展机电、都市等产业,顺义主要发展汽车、机电、都市等产业。

“做强五大产业基地”就是继续完善北方微电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石化新材料五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引导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基地,发挥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建设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就是结合区县功能定位、现有基础与比较优势,按照新增工业项目进开发区、乡镇工业用地以置换方式进入工业开发区的原则,推进重大项目优先进入开发区,引导区县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开发区,完善专业化配套服务,建设多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局长)

上一篇:江苏丹阳崛起五大产业群 下一篇: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