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环境中渗透科学教育

时间:2022-10-14 08:51:36

如何在环境中渗透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由此可见良好的环境创设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的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蕴涵着科学活动的契机,而幼儿的感觉又是灵敏、细致的,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对周围环境的一切表现出注视、观察、操作、疑问等。因此,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引人不断提问,不断获取科技信息的良好环境,是幼儿学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

一、创设好幼儿园室外环境,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提供随时随地观察的条件

幼儿园大环境是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土。我们在幼儿园设置了动物区、植物区、花圃、娱乐区、沙地等,尽可能让每个区都成为动态的科学教育环境。在我们幼儿园各个角落种植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木、花卉(如三角梅、万寿菊、映山红、秋海棠等),落叶树常绿树相互映衬,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卉争奇斗妍,还有孩子们自己的种植园地果实累累。幼儿园丰富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也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植物的热情。

在动物饲养区,老师不断根据教育目标投放小动物,师幼共同管理,请幼儿轮流当饲养员,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成长过程,如小蝌蚪的脚从两条变成了四条,尾巴也慢慢不见了……蚕每天要吃很多桑叶, 有的蚕吐丝还没有把自己完全包起来就已经开始产卵了……小乌龟长得很慢很慢……

在种植区,不同季节种植着适合不同年龄幼儿观察、认识的植物,提供教学场所。如大一班幼儿负责管理萝卜,从萝卜生长到收成,孩子们都全程参与,他们定期给萝卜浇水,除杂草;最后的收成,孩子们亲自拔萝卜,整个过程,孩子们探究欲望很高,并记下了详细的图画观察记录。科学的渗透就这样无声无息而卓有成效。环境,成为生动有趣的活教材。

二、设立丰富多样的科学发现区,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科学探索

幼儿科学教育仅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而设立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区角活动环境,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它以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着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同时它还能增加老师直接接触幼儿的机会,使每个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境,自主、自信地开展活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班级创设了专门的、突出科学氛围的科学发现区,《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科学探索区里面很多物品是老师和幼儿们共同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我们利用可乐瓶、泡沫块、铁丝制作成“水车”;用细软管、雪碧瓶子制作成“磁铁迷宫”等等。活动的内容与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幼儿进一步观察、发现、实验、操作的补充和引发新主题的一个有利场所。

此外,我们班的科学探索区还投放了教师们自创的各类小科技小玩具成品和半成品,让幼儿自行探索、实验。如用乒乓球剪成的“旋转的花瓣”,还有用灯泡、硬卡纸做成的“小动物眼睛亮起来”等等,幼儿们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获得科学知识。如幼儿在玩磁铁时,教师给他们提供沙子、纸张、木头、回形针、布条、塑料、铁片等材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试验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了解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什么不能被吸起,从而体会到物质的性质特征。有的幼儿发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他们隔着衣服、纸、桌面等来吸铁,乐此不疲。有的幼儿发现大磁铁掉在地上分成两块磁铁后,它们遇到会互相“打架”,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一块小磁铁最多能传递着吸起好几个回形针。他们发现的经验还能迅速在同伴中流传,从而产生新的探索火花,有的孩子还会在废旧物塑料袋里放上瓶盖,把它当作小鱼,用磁铁玩钓鱼游戏。幼儿们通过操作、观察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会特别高兴,从而又能激起孩子更高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对下一步的探索活动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进行生动、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让幼儿参与主题墙的创作,在与墙饰的对话中丰富科学知识

环境,作为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新指南背景下的科学教育,班级主题墙的创设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以往的实践中,主题环境的创建往往重美化,重形式,由老师包办代替,幼儿则处于被动接受影响的地位。如今幼儿园主题墙的环境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而是把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当前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主题墙创设的机,使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不仅是科学教育内容的体现,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主题墙的内容后,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幼儿能做的、能想的让他们去做,去想,充分挖掘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讨论、询问、查找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和材料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们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与幼儿一起搜集材料,探究问题,又进一步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题墙创设的过程,已经成为幼儿、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四、引导幼儿从天然宝库中获取生动的科学知识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大自然是个天然、有趣、丰富、生动、开放的场所,孩子在观察中能发现很多奇妙的事物,不仅能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如在一次观察“大树”的活动,有孩子发现一个树桩上有一圈一圈的纹路,向老师提问,其他孩子抢着解释,有的说:“是树的花纹”,有的说:“叔叔们砍的时候留下的。” 这个问题我一时难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这样吧,回去后老师和你一起看书上网查资料。”同时,我把这个问题向全班幼儿公布,也让全班幼儿一起帮助解答。没想到,这个问题一向孩子提出,孩子们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与家长一起查资料,翻百科,找答案,结果他们发现每棵树都有不一样的纹路,表示它们的年龄,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活动:“树的年龄谁知道”……结合春游去凤山公园的时机,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怎么来制作树叶贴画,在春游中,孩子们拾起不同种类、形状、花纹的树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出树叶贴画,最后带着作品的全班亲子合影,孩子们的笑容在定格的一瞬间是那样的灿烂……

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容易被接受、理解,能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探索兴趣,培养幼儿关心观察自然现象,教会幼儿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养成自我保护的能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使幼儿的科学教育不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而是从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幼儿眼界,增长见识,让幼儿理解“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萌发起他们对科学活动与探求知识的愿望。

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实践中我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在环境中渗透科学教育,使幼儿逐步掌握了认识周围世界、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初步学会了怎样思考、表达和主动建构经验,体验了探究过程的乐趣,为科学启蒙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罗源县凤山幼儿园 福建】

上一篇:湿地生态系统反硝化作用及其测定研究 下一篇:在课程渗透中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