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之探讨

时间:2022-10-14 07:57:36

高等教育质量之探讨

摘要: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诠释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入笔,分析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与同行们商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 问题 措施 图书馆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93-01

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主要是因为始于二十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高等院校与之不适应的状况,引起人们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担忧与关切,而各高校为了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试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研究者们也在积极探讨与提高教育质量有关的问题。在这样一种关注高校教育质量的氛围中,如何认识正处在迅速发展与变化中的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是值得探讨的。

1 当前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

教育制度、教学教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过程、学生素质都是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

1.1在教学制度上,缺乏统一量化指标,考评过于粗放

现行高校教师工作条例考核指标,对教书育人一般都是概念化的定性描述,没有具体的数量要求,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使教师工作流于形式,只能凭印象打分,有的只是在教师年度综合考核或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中略带几笔,由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学校在职称评定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而轻教书育人”的状况。

1.2新教师的授课能力

大学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取决于自身的质量,现在许多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直接走上大学讲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虽然他们的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也很优秀,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较少,因而对如何教好这门课知之不多,造成新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欠佳。再者大学普遍只重视学科专业能力的发展,忽视教育专业能力的提高,新教师面临一个从“学”到“教”的转变过程,巨大的压力使得部分教师逃避或无奈应付教学,以致于教学成为副业,教学质量从何而来?

1.3教学内容过于传统,教学方法又呆板

均以教学大纲为主,只授书本内容,拓展不深,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研知识不够,教师只讲课,课后布置书本上的作业,学生完成即可。

1.4高校扩招,生源不及以前精英教育时的优秀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生甚至会厌学。

2 新形势下加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教书育人工作运行机制

教育质量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点,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佳状态,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需要付出艰苦的有形的、无形的劳动,要正确评价和承认这种劳动,一是建立和健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过程中建立定量分析机制,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增强评估的信度和效果。二是合理确定教书育人工作的权重分值,即在年度考核评定标准中所占的比重。教师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生思想工作三部分,考核教师应从这三方面衡量。三是恢复教书育人单项奖,把它同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科研奖等值起来,享受同等待遇。

2.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保证教育质量

“教师是学生的样子,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2.3教书育人,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

一所大学办得好坏,与其师资力量有紧密的联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是大学综合实力的标志。英国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提出:“大学在改进与获取新技能方面,必须站在每一个社会的中心,作为新知识的提供者和新技能的传授者,大学必须推动社会进程”。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要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先导。近年来教师的价值观发生偏移,怎样才能让教师回归到理性价值观上,主要是转变教育质量政策制定者的视角,解决和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加大对教学的重视,对一些教学优秀的教师在职称、科研以及经济利益方面加大奖励力度,政策应该是关注更多的、一般层面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名师”、“精品”、“教授”等对教学影响较少的层面,减少教师“非教学”的工作压力,使教师享有更多的教学处,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提高教学水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2.4改变教学方法,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开设多门类选修课

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可开设网上课程,这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教学方法的改革来配合,这种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尝试: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渗透现代教学观念;加大课堂信息量,给学生留下课后学习或查阅参考书等解决问题的空间,以培养自觉能力,注重学习的探究。

3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近年来,国内大学的图书馆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在图书馆很气派,书也颇多,但是其功能已经悄然变化了,它不是学生借阅图书的地方,而是成了学生的自修教室。去年某高校对该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进行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新购买的图书的零借阅率为40%——60%,可见整体借阅情况不容乐观,这些现象与我们的高校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高校的教授讲授一门课都要布置学生阅读10本以上的图书,学生们只有老老实实的把书借来,认真阅读,才能听懂课,否则在讨论课时根本不知所云,难以完成作业。国内大学的授课老师不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教师上课仍是以本为本,学生也乐得偷懒,图书馆也就成了自修教室,而本来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地方,其功能也就丧失了。因此高校教师改变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更深更广的学习知识,开卷有益。

上一篇: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着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 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