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网络,明晰解题思路

时间:2022-10-14 07:06:41

构建知识网络,明晰解题思路

摘 要:知识网络对提升高中物理成绩至关重要。构建物理知识网络要从吃透物理模型入手,建立起基本构架,同时我们还要做到从概念去理解概念,使各个相关知识点建立起连接,这样才可以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高中物理;知识网络;构建

物理分数在理综总分中占的比重最大,学好物理对提升理综成绩至关重要。但是,高三物理的第一轮复习周期很长,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常常出现“复习后面便忘了前面”的现象,或者有时做物理综合性很强的题目,经常感觉束手无策,对着题目无从下手。这其实是因为学生们还没有构建起知识网络,知识点都是零散的,所以“健忘”,碰到题目便找不着北。构建起知识网络,学生就可以任意在所有知识点间游走,做到知识整块记忆,就不用担心遗忘问题了。所以,知识网络对于解高中物理题来说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一词对学生来说一定都耳熟能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知识点构成的网络”。有的时候我们听老师说,不要学得太“片面”,这个“片面”实际上就是指知识点很散,没有把它们串起来。

我们的物理书是分章节的,每一章又分了很多课时,每一课时下面又分了很多段落,这一个个段落、课时、章节都是散着的,我们的任务是从整个高中学的知识,如“力、能量、运动”等几个大方面,从上往下,把这些散的知识点有机地拼接起来,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网络”。

在高中物理题目中,没有哪个知识点是独立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会与别的知识点,甚至与别的学科挂钩。如最令学生头大的复合场问题,一道题中包含了电磁场、做功、受力分析、三角函数等诸多问题,总能让学生看得胆战心惊。在这种时候,如果不能从全局出发,熟练地回忆知识网络,从“网上”拿取自己需要的方法,那脑中便是一片混沌。

二、怎样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掌握基本模型,构建网络

所有事物都是由一个基本模型演变而来,物理题也不例外。所有的物理题都有对应的基本模型,若能把基本模型搞透,当遇到难题,别人还在发懵时,你却能迅速找到基本模型,理顺解题思路。

要想理解好物理模型,就得牢记定义、公式,并能快速想到用哪种思想来分析这个模型。要做到这点,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老师讲解时,一定要认真听,并做好笔记。听的时候不仅要看过程,更要着重体会老师的解题思路是什么,用何种方法分析,自己要在脑海里跟着老师一起想;二是自己在做作业时要思考这个题目的模型是什么,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而且要尽量用老师的方法而不是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老师讲的东西,也更容易把这个模型内化。

2.从概念理解概念,巩固网络

什么叫作“从概念理解概念”呢?其实这句话表达的更多不是使然,而是必然。我们常说的“基本概念”,无非就是那些我们熟悉的标题:“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等,书上的解释也通俗易懂:“动能的变化量就是未动能减初动能……”诸如此类,我们可以把这些称为基本概念。接着就是基本概念的一些延伸,这些延伸很多也是不同的物理单位间的连接,如动量P=,这个式子将动量和动能连接起来了,如果不理解p=mv和EK=mv2/2的话,P=是很难理解的。

在小船渡河模型中,假设θ为速度方向和河岸的夹角,要选择最短路径,则t=d/V船sinθ;而要使时间最短,则tmin=d/V船。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速度方向、路程、参考系的关系,即使强记住了公式,碰到具体题目,也不一定想得到解题思路。

又如,天体运动中常说的“黄金代换式”GM=gR2,如果不知道这个式子前提是假设万有引力就等于重力,由GMm/R2=mg推导而来,那这个黄金代换式也等于白记。

再如,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我们可以推导出v=,ω=等几个公式,如果不知道这是在仅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背景下,由mv2/r=GMm/R2和mω2r=GMm/R2推导出来,那理解起来将相当困难。

所以,“用概念理解概念”即指在理解了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再去理解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或去理解推导出来的公式。这种理解方式一是可以帮助我们真正理解好所有的概念,二是能使我们的知识网络越发牢固。我们之所以说“牛顿第二定律”是划时代的定律,正是由于我们通过F=ma这个公式,将力和运动连接起来了,于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我们同时可以研究它的受力。而如果运动没有学好,受力分析又问题多多,即使记住F=ma,碰到题目时仍可能一筹莫展。所以,用概念理解概念,对于构建知识网络至关重要。

三、结语

物理学科的特点,如强调逻辑思考、强调归纳总结能力,决定了物理的学习方法,只有构建知识网络,学生才能理解概念、应用概念。没有知识网络的物理学习,就好比蒙着眼睛走迷宫,而有了知识网络,我们就可以飞到迷宫上方,从全局的角度观察,快速找到出口。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

上一篇:评课活动中新教师的看点 下一篇:数学“传统”要抓牢,“创新能力”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