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

时间:2022-10-14 06:53:35

关于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

摘 要: 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借助于读可以诱发一连串的反馈,增强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呢?自由轻声读便于思维与品味;个别读或齐读能为深入感知课铺垫;带着问题默读有利于掌握本段内容的要点;轮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适时范读,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读,可以集中品味优美词句、深究对话感彩、推敲重点难点、读懂丰富的联想;分角色朗读能够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配乐朗读是在学习优美的诗词、散文时常用的方法;评读蕴含着体验、分析、品味、欣赏、模拟,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以读为源 熟读精思 移情入境 陶冶情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以读为源,读懂、读通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教法。借助于读,熟读精思,产生语感、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借助于读可以诱发一连串的反馈,增强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语言的表达往往是简单、零碎甚至是杂乱的,要使小学生幼稚的语言能力不断完善提高,就必须通过多读感知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在朗读和熟读之后,课文里的许多词语、句子、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会不断地被学生掌握、积累和吸收,对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读的训练仍没有真正地给予足够重视。有些学校,在一节课中,学生只读一两遍课文,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即使是学生的读,也多数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自由轻声读

每篇课文都是字连词、词连句、句连段、从段到篇,要求在读的时候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复读、不唱读、读得准,而且要读出节奏感,品尝韵味,了解内容大意,这样自由轻声读便于思维与品味。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燕子》一文时,让学生反复轻声读,学生就能按“外形美”、“飞行美”的动态及“停歇美”的静态理清文章思路,并移入情境,进入童话般的世界。

二、个别读与齐读

指名学生个别读或齐读能为深层地感知课铺垫,也是对课文初步咀嚼、消化的过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指名读描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的语句,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抒发感情的,认真理解“极其”、“如此而已”等带有感彩的词语,又通过齐读品味“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极其简单的陈设”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恰恰表达了作者对总理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三、必要的默读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对一些内容的读十分必要。如小学语文《海底世界》一文,我在讲读描写“海底情况”一段时,注重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先设计出思考题:看看这段着重写了哪几种动物?他们的活动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本段内容的要点。

四、富有情感地轮读

轮读可采用男女生轮读,也可采用组与组之间轮读,学生对轮读是非常感兴趣的,实现了寓学于乐、学乐融合、乐中求知。如:《帐篷》一课:

男生(一组)读:“哪儿需要我们,”

女生(另一组)读:“就在哪住下,”

男生:“一个个帐篷,”

女生:“是我们流动的家,”

男生:“荒原最早的住户,”

女生:“野地最早的人家,”

……

五、适时地范读

教师范读是阅读教学中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教师的适时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水平。如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我是这样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教师范读的:讲到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作了一些作者的情况介绍,再进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课中,当讲到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段落作范读时,我巧妙地更换了几个词语,以期让学生主动发现,并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这几个词的表达效果。接近尾声时,我又进行了一次“点睛式”的范读。随着教师的一次次的范读,学生们一下子就领会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领会了文字背后作者所隐藏的情感。

六、精心设计引读

引读,可以集中品味优美词句,可以深究对话感彩,可以推敲重点难点,可以读懂丰富的联想。如:《林海》一课中的片段:山间幽谷、河水清清、野花遍地,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引读:“作者由此展开了美妙的想象,他把兴安岭比做什么?”

生读:“少女。”

教师引读:“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什么是她的衫?”

生读:“青松作衫。”

教师引读:“什么是她的裙?”

生读:“白桦为裙。”

教师引读:“她的鞋呢?”

生读:“还穿着绣花鞋。”

……

引读能够以读带讲,精讲带读,事半功倍。

七、兴趣盎然地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讲究人物语调高低轻重、语气的抑扬顿挫,而且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真正进入角色。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渔夫打鱼回来与桑娜的一段对话时采用分角色朗读,不仅掌握了段落大意,而且刻画了人物特点。再如:《舍身炸暗堡》第四段到段末具体描写舍身炸暗堡垒时的动作、神态、外貌、语言。为了让学生朗读得更好,我让两个学生上到讲台,一个充当朗读叙述的语句的角色,另一个充当的角色,让学生一个有感情地朗读,另一个随着朗读进行有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学生受到感染,很自然地进入角色。这样教师就无需多作讲解,学生已理解课文内容,深刻地理解了舍身炸暗堡垒的献身精神。如此进入角色的朗读不但引起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感。

八、意味深长的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是在学习优美的诗词、散文时常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是符合心理学中暗示学原理的。如:我在教学《草原》一文中要求背诵第一段,配上了肖伯铺的二胡协奏曲《在草原上》,那婉转悠扬的二胡曲,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把学生自然地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这样的音乐、语言、智力、感情多种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语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九、理解、品析评读

评读是评与议的结合,它蕴含着体验、分析、品味、欣赏、模拟,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如:《海底世界》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在教学时我先指名读,那个同学用了陈述性的语气,于是,我说:“我们怎能读出这种声音来呢?请对这位同学读的情况发表意见。”同学们纷纷议论。归纳起来,这些动物的声调高低不同,声音长短不同,仿佛给我们奏起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我又问:“那么谁想读好这个句子?”经过反复评议,学生再次朗读,效果极为显著。

总之,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始终紧紧抓住“读”的训练,确实是成功的前提。当然,还有很多读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拘一格,根据教材,因文而异,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建议 下一篇:那一刻,我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