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思考

时间:2022-09-08 05:30:05

关于农村小学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思考

摘要: 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还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小学中年级一定要突出朗读训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大纲》明强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凸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部分村小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长期在村小工作的老师沿用经验,教学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朗读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非要长抓不懈,并注意训练的方法。

一、学会看“朗读提示语言”。

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的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虽然学生在以后学习朗读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些“提示语言”朗读,但作为开始练习朗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提示语言”。对于训练中年级学生朗读,由于他们开始接触到较多的长句,因此我用“\”把长句划分成几部分,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

二、喜怒哀乐皆自然。

学生练习朗读,由于年龄等各种客观因素,我们不可能用专业演员的要求对待他们,让他们一下子笑,一下子哭。这样对于一个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不利,但朗读训练必须让学生读好各种不同的感情的语句,怎么办呢?我觉得,只要我们平常多点留意学生的生活、多积累他们情感变化的素材,把这些素材应用到朗读训练上就行了。如在教学《小狮子》一课时,对于第4自然段,我变成那只小狮子,懒洋洋地趴在讲台上,打着呵欠,咂吧咂吧嘴说:“每天练功太累了,我何必要自找苦吃呢!”没有生硬的语句和语气分析,在欢笑声中,孩子知道了这只小狮子每天是怎样懒散地生活着,当学习到小狮子每天勤奋练功时,他们心中已有了关于小狮子转变的鲜明对比,极大地增强了朗读的积极性。

三、教师要扮演角色,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每篇课文,都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有形有情。教师此时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表演者。要演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通过表演朗读把课本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表情、体态、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着他们体会文中的情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还在表象阶段。于是每次上课朗读时,我会变成一棵老树,乐呵呵地讲故事;变成一粒种子,在发芽,在生长;变成浪花妈妈、小马妈妈,亲切地教育孩子;变成愤怒的大海在咆哮……丰富的表情和体态语言,深深吸引了孩子。模仿力极强的他们,在一次又一次表演中完成了有声有色的朗读,也激发了想象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四、聆听自己的声音。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好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所增加。我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部复读机或MP3等,让学生把课文中精彩的部分朗读出来、录音并听听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不满意的,可重新录音。学生通过聆听自己的朗读,可以更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

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在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提高朗读的能力。

如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我指着学校前面的原始森林,那些一年四季绿色的松柏,夏季绿油油的白杨树和秋季黄澄澄的沙棘丛林,朗读时我的手忽而抚摸,忽而掠过,忽而拂过,忽而拍着,我成了春风。孩子们跟着我,一边微笑着,小手做着各种动作,一边深情地朗读,想象着春风在吹拂。稚嫩的语音也如春风一般轻拍我的心房,那里跳动着的是颗颗童心。学生在感受自然的美中提高了朗读能力。

六、提倡学生互评,纠正了别人,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一篇或一段课文朗读完了,老师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一项教学任务了,通常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可能个别老师认为朗读完再让学生评价,这样太浪费时间。实际上,这是老师对“读中领悟”的作用理解得不透彻。学生如果对课文中的内容理解得不透彻,那么他一定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内容。这时,如果老师大胆地让学生相互评价,指出朗读过程中不当的地方,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就真正弄懂了课文,这比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课文效果更好。

朗读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多读”,才能较快地提高朗读水平,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

上一篇: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基于苏教版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语文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