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能力的思考

时间:2022-10-14 06:33:01

提升教学能力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院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要求,从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全面客观性、专家指导教学的多元针对性、教学工作优质优酬的激励导向性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提升学院整体教学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教学督导;优质优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13-03

一、引言

教学质量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教学督导,形成了领导查课和专家查课制度,每学期所有授课教师都要接受查课督导;二是加强新教师的认证,形成了教师岗前培训和验收制度,对教师上岗资格提出强制性的严格要求,而且已经具有上岗资格的教师讲授一门新课前还要进行试讲把关;三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青年教学骨干培养制度,强化对他们的检查和指导。同时,学院还坚持每年进行优质授课评比。这些活动关系到每一位教师,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近年整体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的前提下,要想再上升一个台阶,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潜能,进行更具体的指导和贴切的评价。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的授课质量评估模式还存在很多有待细化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二是指导方式相对单一;三是教学质量的奖惩区分度不够。针对这些情况,下面就从评估结果的全面性、指导教学的多元性、优质优酬的导向性等方面入手,探讨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

二、改革评价主体 动态重点督导

当前授课质量评估的主体是领导、专家和学生,他们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为1:3:6。这种模式是相对客观的:学生自始至终的课堂学习,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理应占有最大的权重;专家对每位教师至少听课4人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院专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评估结果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所占比例较大;而领导需要听查每位教师的授课,具体到某一教师个体未必次数很多,因此所占比重较小。

但在实际操作中,质量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假如专家4人听同一次课,那这次课的质量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评价成绩,而这次课准备的充分性和教师当时的状态是有一定偶然性的,这样确定成绩未免有失偏颇。既然这些样本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就可以弱化专家的评价,而将其主要职责回归到督导上。

1.专家动态督导。让我们对督导的初衷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所谓“督”,是督促课堂的教和学,目的在于规范授课秩序,解决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所谓“导”,是对授课进行指导,目的在于提升授课水平,解决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可见“督导”的初衷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再让我们分析学院的教学现状,是不是有必要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和“导”。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体现在授课效果上。一大批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其个人责任心和荣誉感本身就会督促自己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比如连续三年教学质量评估为全“优”或连续五年优良率100%且优秀率60%以上的教师就可以归为此类,不妨将他们称为高水平教师。高水平教师对课堂秩序和讲授内容有独特的驾驭能力,对他们是否进行“督”和“导”,其效果未必有明显不同,因此不必再将他们列入被督导的范围。当然,这种“免检”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有的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遇到瓶颈问题,需要专家帮助,提出申请后,可以列入被督导对象;或者在逐年的质量评价中,不满足高水平教师标准的,就必须列入被督导对象。这样院专家就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帮助的教师,这种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对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效果会更好。

专家的主要职责在于督导,评价成为其附加的任务。由于随机听课导致评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就弱化专家的评价,具体说就是将这部分评价权重由30%降为20%或更低,释放出来的那10%回归给学生。而对于“免检”的高水平教师,则将专家所占30%的评价权重全部回归给学生。

2.学生全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的质量由学的效果直接反映出来。学生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最全面,他们的评价也最容易做到真实客观。然而,学生评价如果组织不当,也会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甚至导向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比如对每位授课教师只进行一次性的打分评价,就可能由于结课时间过久部分学生对教师印象已淡漠,或者课程没结束学生还没有对教师形成完整的印象,很容易陷入上述误区。再加上评价细节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对改进教学也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学生的评价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于全课程。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实时性,二是公正性。

实时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感受实时客观反映出来,做到真实有效;二是学生的评价和意见实时反馈给被评教师,做到及时修正。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网上评价平台,公开评价的指标和原则,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开放评价权限。每天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对当天的任课教师作出评价。而教师也能实时上网查询学生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和主要的问题所在,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公正性的解决需要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全程数据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技术处理。所谓技术处理,就是为了消除个别学生情绪化或随意性的影响,在每天的统计数据中,剔除离散性过大的个别数据,再求均值。这一过程很容易通过编程实现,其结果能够反映客观情况。对课程全过程的评价进行综合,就能对授课教师作出公正的评价。

三、利用网络平台 及时多元指导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督导和评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授课质量。

我们都有这样的授课体会:如果一节课下来,对授课中的情况进行及时交流,就会认识深刻,调整和修正也会更及时、更有效;而如果等学期结束再回顾三个月前某一天课堂表现有哪些优劣,恐怕就难以记起,只能有个大致印象,要改进就不会太具体了。因此,为了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流。不论领导还是专家,听课后的反馈最好及时到位,以保证指导效果的时效性。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往往不能保证督查指导及时面对面交流,那么网络就是很好的载体。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校园网上的飞秋、邮件都可以进行。但为了评价和交流的严肃性,同时学院掌握客观完整的资料,可以建立网上专用的交流平台,供大家充分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教师的自尊和上进心,平台为每位教师设置一定权限。想象一下,授课教师当天就能上网查到自己的评价结果,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能实时看到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在下一次上课时就会整改。这样及时有效的交流一定会提升教学能力,惠及广大学生。

通过督查指导,问题提出来了,但究竟怎么整改效果最好,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还需要一定的反复周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原则性指导交流固然能提升教学能力,临场教学观摩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在校园网上,就有近年来教学评比获奖者的授课视频,这种观摩学习启发和带动了很多人。这种教学视频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既方便快捷,又作用明显,那么学院能不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视频资料呢?

事实上,学院有很多优质课、精品课。将这些课程的资料和教学视频放到校园网上,对全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能力提高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此外,我院还有很多教学名师。年轻教师都想学到他们的精髓,做出像他们一样的贡献。但是往往缺乏对他们的了解,总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把他们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年轻教师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授课的深厚知识底蕴和人格魅力,其效果会远远胜过听几次报告、做几次交流。这种感染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总之,要提升教学能力,需要多元性的指导。既需要及时的交流指导,更需要观摩学习。网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教学名师授课视频资源的丰富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优质优酬导向 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质量的优劣反映了教师付出劳动的多少,授课质量好是因为比别人花了更多心血、流了更多汗水。因此,优质优酬实质上体现的是按劳分配,是对辛勤劳动的认可。

目前的教学酬金是按授课学时这一单一指标发放的,这说明劳动的“量”是被认可和重视的。而对于同样的“量”,在备课上下的功夫不一样,“质”会有很大区别。表现在授课质量评估上,就有“优、良、中、差”的区别。在不区分“质”的情况下,教师出于责任心也会对自己严格要求,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心理上有时会感觉被“批处理”了。“质”的区分体现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关注、认可和重视。我国古人曾说过“士为知己者死”,受到重视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这种效果是仅仅靠“责任心”所无法企及的。可见,优质优酬不是经济驱动,而是对劳动的尊重,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大多数教师的潜能都被激发出来,学院的整体授课质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实现优质优酬的关键在于区分“质”中所包含的劳动。由于质量为“差”的教师不具备上讲台的资格,排除在考虑之外。为了具有可比性,我们假设教师的能力水平相当,对课程的熟悉程度相似。为了达到授课“中等”的水平,必须将一次课要求的内容完全吃透并讲得出来,假如用时为6小时。而要达到“良好”的水平,还要查阅并引用相关的前沿知识,而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重组,体现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至少需要2个小时。再想冲刺“优秀”,就需要研究教学方法、认知规律,从趣味性、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又需要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从劳动量上,优、良、中的比例大约为10:8:6,即5:4:3。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较熟悉的教师,在内容整合重组和教学方法研究上所花的时间会更长,因此,这个比例还应增大。

五、结语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工程。首先,要对教师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这是评价主体改革的初衷。其次,要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为此我们研究了优质优酬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第三,要给勤奋努力的教师以方法指导,这是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观摩名师授课的目的。当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8.

[2]王新庆,金红晓.以人为本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3]刘跃华,陈广玲.关于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JX1X1346)。

作者简介:梁玉英,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对抗,高等教育研究;尚朝轩,男,教授,研究方向:信号处理,高等教育管理;孟亚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故障诊断,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方向——移动学习 下一篇:档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