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4 05:37:34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儿科学;目标导学;教学改革;临床教学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96-02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B

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拥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如浩瀚的大海,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完(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加之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因此,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实施以目标导学为途径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当前儿科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目标导学的特点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实施“双主教学” 所谓目标导学,就是应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导学过程中塑造学习主体,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目标导学之“导”有三个内涵:目标引导、学法引导、潜能开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从原有的“权威卜从”变成了“指导膊斡搿钡墓叵怠=淌Α爸鞯肌笔侵附淌κ堑佳д撸包括导读(指导自学教材)、导思(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导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诱导学生积极发言)、导练(指导答疑及操作训练,以达到目标)。其中读、思、议、练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的责任全在“导”字上。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法,真正把学生提到“主体”地位上。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儿科学临床教学,因为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同学们学习时不会像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程一样感觉陌生,儿科许多课程均是以疾病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统一模式为讲授线索,而同学们过去已经学习了病理、病理生理及药理等基础课,许多时候完全能通过自学完成学习目标。

2.目标明确,能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之所以凭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因为目标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定向、控制和激励的巨大作用;导学目标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3]。目标教学中通过出示目标,使教有重点,学有方向,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对学习起导向、激励作用;通过创设新情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通过测标,使学习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激励,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儿科学的特点,导学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道德和情感目标。每个目标又可细分为好多项,而且很明确。お

二、目标设计策略

1.课堂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地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能力应达到的要求,它制约着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我们力求合理、准确、清晰,遵循实际性、针对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将课堂目标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或技能操作内容,并用可以测量的,可以评价的水平层次加以表述,尽量具体化,要避免笼统地讲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等等。儿科教学“导学目标”见表1。

2.目标设定要有层次 一门学科与每个知识点,一个班内每个学生均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反应快,有的学生反应慢,因此我们在设计每堂课的目标时,如果不考虑到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目标设高了,会让学生“吃不消”,目标设低了,又会使学生“吃不饱”。为此,可将课堂目标分层次,即可分为基本性目标(面对兴趣较低的,反应较慢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提高性目标(面对那些基础知识较扎实,懂一点但没完全掌握的学生);拓展性目标(对相关内容或课堂掌握较好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目标的层次,循序渐进地学习,较高层次的目标是在较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目标导学实施策略

实施目标导学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展示目标学生自学评价阶段巩固练习阶段。下面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一课讲授举例说明。

1.展示目标 先在黑板上画图并结合多媒体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说出可能出现的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特点。并给出一个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病例思考题,题中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心电图等特点,要求同学们先了解病例的意思,请同学们通过自学后写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2.学生自学阶段 同学自学课本,带着问题看,带着问题想,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兴趣。并针对思考题思考,检查自己能否解答,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小声议论,然后教师解答思考题并针对思考题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和学生认识的深度、广度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和讲解,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初步理解,如学生在做思考题时出现诊断错误,应重点讲解各型先心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重点小结:讲解左向右及右向左分流心脏病的各自特点及鉴别诊断。质疑问答:启发学生对不清楚的问题质疑并解答,如房间隔缺损的杂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室间隔缺损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显示,大多数学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3.评价阶段 师生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归纳总结,体现出这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线,横成片”。然后再给出2~3道综合临床病例思考题,学生完成答卷后,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并公布正确答案,学生交叉阅卷,要求批改者签上姓名,最后由教师部分抽查改卷结果。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的同时请学生举手表示答对或答错,及时统计正答或错答率,以便当堂矫正,同时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批改试卷,一方面符合学生检测后急于反馈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又能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4.巩固练习阶段 学生自己根据教师讲评解疑进行自我矫正,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和弥补,使学生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还需根据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练习或训练,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师在实施导学策略时,务必在求精、求异、置疑、反思等内容和环节上狠下功夫,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启”得有道,“导”得有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能达到和谐促进,取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凤岗.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试验[J].教育与现代化,1999,52(3):17-21.

[2]李培湘.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研究[M].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5-46.

[3]李 强,潘红飞,凌赛泳.优化儿科学课堂设计提高教学质量[J].右江医学,2006,34(4):444-445.

(收稿日期:2007-10-15 修回日期:2007-12-27)

上一篇:113例中低温不阻断心肌血流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 下一篇:遗传学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