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整体阅读教学原则及其实施

时间:2022-10-14 04:51:11

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整体阅读教学原则及其实施

摘要:本研究尝试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整体阅读教学的原则。依照此教学原则,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有机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语言和文化、工具和人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谐统一。本文还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修订版) 为教学案例,充分阐述了这一教学原则的运用和实施。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整体阅读教学原则;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4)01-0058-07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输入技能之一,是摄入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是测试中检验学生英语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此,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托福、雅思等各级各类考试中所占比重几乎最大的项目。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详解,而忽视了背景知识和篇章结构的介绍 [1],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一直是广大英语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在图式理论的导引下笔者拟提出整体阅读教学原则,旨在为英语阅读教学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整体阅读教学原则的提出

早在1781年德国哲学家Kant就提出了图式 (schema) 这一概念,主张一切新的信息、概念和思想只有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建立关联才产生意义。[2-3] 1932年, Bartlett [4] 正式提出了图式理论,阐释了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Rumelhart [5] 发展和完善了图式理论,把图式看作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存储于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切块”,强调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所起的积极作用。根据图式理论,人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种图式,即内容图式 (content schema)、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和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指人脑储备的生活经验、社会常识、文化背景、百科知识等;形式图式指人对各种文体的篇章结构和修辞特点的了解和掌握;语言图式指人所具备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国内外学界在应用图式理论指导二语阅读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arrell [3] 指出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Bensoussan [6] 阐释了错误的图式对阅读理解的负面影响。张维友 [7] 论述了图式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指出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其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白靖宇[8] 谈到了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张要重视新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图式知识。张法科、王顺玲[9]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展示了教师在EFL阅读课堂教学中激活和构建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的教学过程。不过,在图式理论应用于二语阅读的众多研究中,鲜有人提出基于图式理论的具有概括性、纲领性和指导性的阅读教学原则,而这样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风向标。

整体语言教学 (Whol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是一种教育哲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关于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它主张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为若干成分,强调语言内部间的互动性和内在联系,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过程。[10-13] 整体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语言教学的整体性、交际性和主体性。整体性是指要把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技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交际性是指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不只是传授语言知识;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过去的“听众”变为现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13] 整体语言教学原是针对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二语/外语教学中。

笔者受整体语言教学理念的启发,在图式理论的框架内,提出整体阅读教学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有机结合的原则,听说读写、输入输出兼顾,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文化并重,真正做到语言和文化、工具和人文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二、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整体阅读教学原则的实施

笔者拟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修订版) 第2册第二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基于图式理论的整体阅读教学原则的实施与应用,具体说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图式意识、培养其图式应用能力。鉴于Text B和Text C为课后自学课文,本文只讨论正课文Text A (Why They Excel) 的教学活动,即准备活动 (Pre-reading Activities)、课文教学和综合训练。

1. 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主要目标一般有两个,一是构建新的内容图式,二是激活已有的内容图式,[3] 以促进学生对课文阅读的顺利进行。本单元的准备活动是一篇听力短文,即收音机播出的一则新闻报道。报道中讲到亚裔美国人虽然仅占全美人口的2.4%,但他们却占到美国各著名大学 (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的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几。在播放第一遍听力之后,教师让学生填写相关数字,并让学生体会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说明这些数字使亚裔美国人和其他美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则新闻告诉我们,亚裔美国人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同时,教师可以讲一讲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著名大学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著名数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工作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专业全球著名等等。在播放第二遍听力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课本上的talent、effort等10个单词,启动学生的语言图式,为回答下面的问题做好准备。

导入式问题 (lead-in questions),即课文预习问题 (prereading questions) 的一种,是正课文教学的有效前奏,可以帮助学生激活或构建相关内容图式。在学生听完第二遍录音之后,教师可提出导入式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Why are the figures “amazing”? Why do Asian Americans excel? Are they smarter/ Do they have higher I.O.? Or do they worker harder/ do they put more effort on learning? 这些问题可诱发学生对亚裔美国人在学业上为何出类拔萃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课文的阅读欲望,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正课文的学习。导入式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图式进行合理的预测,为课文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语言准备。 [13]

2. 正课文的教与学

在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像摄影一样,由远景到近景,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对所读文章的各个环节有一个整体把握。

(1) 第一遍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课文的内容图式

让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对课文的快速阅读,并完成课后习题的Text Comprehension部分,即Ex. II (pp.38-39)。在快速阅读训练过程中,由导入式问题诱发的学生关于课文的预测不断地得到否定、证实或完善,直至最终完成对文章的理解。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了解课文的主旨,对在准备活动中提出的疑问 (亚裔美国人在学业上成绩卓著是因为先天聪明还是后天努力) 心中自然也就有了答案。完成快速阅读训练后,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Ex. II. A . (pp. 38-39) 中的第 (2)、(4)、(5) 题,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即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证明,亚裔美国人及亚洲人在学业上成绩优秀不是因为天资聪颖,而是受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教育上),从而提出改革当今美国教育制度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初步构建了关于课文的内容图式,对文章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2)第二遍阅读课文,帮助学生构建课文的篇章形式图式

让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How many parts do you think the text should be divided? And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通过阅读课文,教师可帮助学生建构下面关于课文的篇章形式图式 (见表1)

形式图式亦称修辞图式 (rhetorical schema),指人脑存储的关于不同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知识。形式图式并非先验地存在于读者的大脑,而是随着大量的阅读逐步构建起来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读者要么不断吸收和接纳新文章的形式图式,要么改变和修正原有的形式图式,这就是图式的“同化”和“顺应”过程。[5] 形式图式知识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学生在长期大量的汉语阅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和完善的汉语篇章结构图式。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不断吸纳和“顺应”英语的各种修辞特点,构建英语的形式图式。例如,本单元正课文的体裁为议论文。英语议论文与说明文的结构不同,所以,议论文有自己的形式图式,即议论文图式。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议论文语篇形式图式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结构,向学生传授议论文的谋篇知识,如正课文采用三段论的形式图式 (如表1所示),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在引论部分,作者提出问题 (亚裔美国人为何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本论部分,作者分析问题 (剖析亚裔美国人学业优秀的原因);在结论问题,作者解决问题 (为美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倘若学生构建了这种议论文典型的问题解决图式 (problem-solving schema)[14] ,就会在今后的阅读中不断激活这种图式,开启阅读的概念驱动工作机制 (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3] 333,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阅读的镜头继续推进,关注本论部分中所谈的促成亚裔美国人学业优秀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课本课后练习阅读分析部分pp. 44-45,见图1),结论部分中所涉及的作者提出的具体建议有几条 (做课本课后练习Ex. XIV. p.45,见图2)。对部分结构的细化可从微观上帮助学生建构形式图式,使文章的主要内容与学生头脑中存储信息的网络分层次结合,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9]

在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篇章结构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课文的修辞特点,因为这也是构建形式图式的重要内容。正课文运用了叙述式开头的方式,以及对照法、归纳法和引证法等论证方法,这些是课文的主要修辞特点。

叙述式开头是指议论文从叙述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渐渐地引出论点。正课文开篇通过叙述年幼的越南女孩郑金枝被送往遥远的美国后,经过发愤读书,终于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的一个生活实例,归结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像郑金枝这样的聪明伶俐、用功读书的亚裔美国人正像潮水般涌入美国名牌大学。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文的论点:亚裔美国人如此优秀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叙述式开头,论点从生活中来,形式活泼生动,使读者倍感亲切,易于引发读者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汉英议论文开头的不同风格。笔者根据多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阅卷的经验认为,中国学生写议论文时极少使用叙述式开头的方式。

对照法是本课文的主要论证手段。亚裔美国人和其他美国人在学业成绩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例如,亚裔美国人仅占全美人口的2.4%,他们却占哈佛大学等名校的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几;美国学龄前儿童与亚洲学龄前儿童的数学测验成绩相距甚远;美国父母把孩子的成绩归因于“天赋”,而亚洲父母把这归因于“勤奋”;美国把学生分为 “快班”和“慢班”,而中国和日本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相同的课程设计下取得成功;影响美国等西方人教育观念的重要哲学思想是新教精神,而影响亚洲人教育观念的哲学思想是儒家学说。这一系列的对照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

此外,课文还运用了归纳法,即作者不是根据理论而是根据实验数据等事实得出亚裔美国人为何优秀的观点。同时,教师还需要指出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引证法。作者为了佐证亚裔美国人的优秀源于勤奋等因素,提供的数据不是来自自己的实验而是来自心理学专家Stevenson的实验。同时,文章结论部分的三个建议也不是出自作者之口而是引用了Stevenson的话。

教师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篇结构和修辞特点的异同,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英语的形式图式。

(3) 第三遍阅读,帮助学生构建语言图式、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内容图式

让学生第三遍阅读课文,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Underline the words, phrases and structures in the text, paraphrase them, and then use them to make sentences.

a heartbreaking and costly sacrifice for; in hopes that; make it to the US; cope with; owe… to…; a wave of bright, highly-motivated Asian Americans; surge into; model minority; reverse discrimination; a batter of math tests; show up; it is/ was … that/ who…; imbue…with…; by contrast; get ahead; have what it takes; contribute to; spring from; Confucianism/ Confucian philosophy;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work for the honor of; a sense of obligation/ guilt; Protestant philosophy; establish a closer tie to sb.; offer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start with/ second/ third; set higher standards for; become (more) committed to sth.; can’t wait for sth./ to do sth.; attention span

犹如摄影镜头逐步推进,在帮助学生构建篇章形式图式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聚焦文章的细节――语言图式。在学生第三遍阅读课文时,教师可提醒他们注意重点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帮助他们激活和构建语言图式。上述的单词、短语和句型是根据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的,这样易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查找。同时,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用英语解释这些语言点,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努力使这些语言点的形式与其意义及功能有机结合 [11], 积极完善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

针对文章语言点中的难点 (如上文黑体字所示) 教师还应讲解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既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内容图式,又有助于语言图式的构建和巩固,即语言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3] 对于“model minority” (“模范少数民族”) 和reverse discrimination (逆向歧视) 这两个短语教师可结合美国的移民法案来讲解。1965年以前,美国移民法案排斥中国等亚洲人移入美国,此可谓种族歧视 (racial discrimination)。 现在,虽然美国移民法案允许亚洲人移居美国,但出于嫉妒,把亚裔美国人称作“model minority” (“模范少数民族”),这乃是种族歧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reverse discrimination (逆向歧视)。这犹如农民贫穷时被一些人称为“泥腿子”、“乡巴佬”,而当他们发家致富之后,又被称作“暴发户”。这两种称呼都表现了对农民阶层的歧视,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关于Confucianism/ Confucian philosophy (儒学/儒教哲学) 的内涵大多数学生应该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他们激活和充实有关内容图式。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谁能讲一讲关于孔子的一些故事,孔子关于学习都有哪些名言,谁能说出孔子的一些学生的名字,孔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迪作用等。学生对于Protestant philosophy (新教哲学) 可能比较陌生,教师重点帮助他们构建相关图式。教师可以问学生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有基督教 (Christianity)、佛教 (Buddhism) 和伊斯兰教 (Islam)。教师可继续追问,大家是否知道基督教有哪些重要分支,学生可能不太清楚。进而教师可以讲解基督教的三大分支是天主教 (Catholicism)、东正教 (Eastern Orthodoxy) 和新教 (Protestantism)。为何称Protestantism为新教?教师可让学生观察Protestantism一词的构成成分。Protestantism一词的词基是protest,它的意思是抗议和反抗 (express opposition through action or words)。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新教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它是在“反对和批判”基督教一些旧有的教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宗教革新的结果。Protestant philosophy (新教哲学) 是指新教的教义,主要强调勤奋、节俭和自律,这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样,教师在对于一些语言难点的讲授过程中,既激活和丰富了学生的内容图式,又构建和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图式,此可谓一举两得,真正做到了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总之,课文的教学过程犹如摄影一般,随着镜头的逐步推进,文章从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到语言图式,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图式网络系统 (schemata)。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全面提升,还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3. 综合训练

围绕正课文的综合训练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一环。[13] 据笔者所知,很多教师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及授课时数的限制,只重视语言图式的强化,常常只重点讲解课后关于词汇、语法的语言训练项目,而忽略了内容和形式图式的巩固和加强。我们建议,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巩固以获取的图式,完善和填充尚不完整或较为模糊的图式。[9] 就本课而言,笔者规划了一个综合训练流程图 (见图3)。

在如图3所示的综合训练过程中,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三种图式相互作用图 (见图4),充分体现了图式理论观照下的整体阅读教学的精髓。

内容图式的构建需要形式图式和语言图式的支撑,反过来,内容图式又有助于巩固和扩展形式和语言图式。例如,本课内容图式训练项目中的第一项“儒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像写一篇小型的议论文,所以,既需要学生具备关于英语议论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特点等方面的形式图式,也需要他们储备较为丰富的词汇语法知识,即语言图式。反过来,在回答这一问题过程中,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议论文写作的形式图式得到了运用和加强;同时,语言应用能力也随之提高,语言图式得到巩固和拓展。

形式图式的训练需要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的有力支持,反过来,形式图式又有助于内容和语言图式的丰富和加强。如本课形式图式训练项目第四项中的Ex. XV是结构化写作 (structured writing),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篇章组织能力。如果学生选择“a list of advice for smokers”为写作话题,这就需要他们调用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百科知识,较为丰富的内容图式会使他们写作时言之有物、下笔如有神。同时,学生如能写出流利的英语作文还需大脑中储备的大量准确的语言图式的支持。在这里,学生还要启动关于吸烟的一些专业术语。反过来,学生在写这篇题为“给吸烟者提建议”的结构作文过程中,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内容图式会变得愈加丰满、条理和清晰;同时,语言图式得到巩固,语言运用能力相应增强。

总之,在围绕正课文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互动统一的原则,任何一种图式的偏废都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结语

在图式理论指导下我们提出了整体阅读教学的原则,并在准备活动、课文的讲授和围绕课文的综合训练环节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个案分析,充分彰显了内容、形式和语言三种图式的相生相望、和谐统一。科学地实施整体阅读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对二语写作产生正迁移,促进语言技能的全面提升。同时,整体阅读教学原则还益于学生对西方文化、修辞传统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这既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在这种教学原则指导下,教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教书”,更体现在“育人”上。

参考文献

[1]杨树臣, 杨敏. 阅读教学中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尝试性应用 [J]. 外语界, 2004, (2): 41-44.

[2]Kant I.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Smith K N) [M]. London: MacMillan, 1963:332.

[3]Carrell P L.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Classroom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4(4): 332-343.

[4]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36.

[5]Rumelhart D 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 //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llsdale, NJ: Erbaum,1980:5.

[6]Bensoussan M. Schema effects in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1998(3): 213-227.

[7]张维友. 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 [J]. 外语界, 1995(2): 5-8.

[8]白靖宇. 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0(2): 68-70.

[9]张法科, 王顺玲. 图示理论在EFL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综合教程》教学为例 [J]. 外语界, 2010(2): 87-94.

[10]Goodman K S, Bird L B & Goodman Y. The Whole Language Catalog [M]. Santa Rosa, CA: American School Publishers, 1990:66.

[11]戴炜华. 关于整体语言教学 [J]. 外语界, 2001(1): 32-36.

[12]卢凌. “整体语言教学” 探索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8): 23-28.

[13]周红. 从整体语言教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兼谈《大学英语》 (全新版) 第一册Unit 2 Text A的课堂设计 [J]. 外语界, 2005(2): 15-22.

[14]Singer H & Donlan D. Active comprehension: Problem-solving schema with question generation for comprehension of complex short stories [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2(17): 166-186.(责任编辑、校对:徐广联)

上一篇:语言的语言迷途 下一篇:浅谈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