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10-14 04:40:14

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结合滁州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立足专业、依托产业、服务行业,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基地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大胆实践和探索,促进了校企互融和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关键词:专业服务产业;顶岗实习;校企互融;创新;对接;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48-03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尤其是部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和纵深推进,为滁州乃至安徽省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和《安徽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滁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化工产业已经成为滁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滁州市面临的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化工人才的强大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因此,提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不仅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地理环境、舆论环境,同时也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内部基础和较为突出的优势。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利用较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与周边化工企业密切关系、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理念

提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要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1]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切入点,其设计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符合自身的职业特点,走自己的路子,探索自己的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顶级人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通过广泛调研滁州市化工产业发展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将化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研讨“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背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的重置等深入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2]。

在学院“开放办学、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特点,设立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3],创建了“09金达石油班”、“12跨越(生物)化学品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校企合作双育人。近几年来,随着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原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入合作,共同创建了适应“工学结合”要求和“双证融入,顶岗实习”[4]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以大中型企业集中实习为主,部分少量分散”的顶岗实习形式,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与企业共同协商顶岗实习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共同创建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面对面,手帮手”的指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建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校企密切合作长效机制,同时企业也可从优秀毕业生中挑选满意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储备,从而实现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的全面系统化,实现校企双方的纵深层次合作和互利双赢,深化“校企互融”[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全面对接[6]。

二、突出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滁州金达石油有限公司、滁州安邦聚合高科技有限公司、滁州金禾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商讨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出人才合作共育的建议;审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共建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校企双方共建互兼互聘机制,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共同修订实习实训教学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师傅的对接[2],健全与完善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各项工作职能,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学院还制定了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出台了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构建了校企双向服务机制,引导与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企业中去。同时作为教师业务工作范畴的一部分和年度绩效考核的必需条件,规定专业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一定时限。专业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能够更好地了解化工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和用人标准,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工生产过程及其工艺流程,学习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流程、新方法,同时转化并应用于课堂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2],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生化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已建成了由化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化工操作技能实训中心、化工自动化实训中心、化工仿真实训中心和化工生产性模拟实训中心等组成的多功能“化工公共服务实训平台”,成为了集教学、实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科研等为一体的开放性应用化工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强化了实践育人,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一)职业技能培训能力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以继续教育学院为平台,立足专业,依托产业,服务行业[7],组建了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参与,面向企业员工、城市劳动力和中高职学生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培训团队,借助学院强大的职业教育优势,规划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培训教学工作,进行面向社会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仅滁州市区而言,每年参加此类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已达数千人次。

(二)职业技能鉴定能力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以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与滁州金达石油有限公司、滁州安邦聚合高科技有限公司、滁州金禾化工有限公司及滁州周边等多家化工企业合作,依托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公共服务实训平台”,加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软、硬件资源条件建设,为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群)领域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对在校期间已接受过职前教育的中高职学生和已进行过职前技能培训的企业员工、城市劳动力而言,通过技能培训后的进一步技能鉴定,提高了其职业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能力,保证了其就业质量,增强了其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2]。

(三)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以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生化实训中心为依托,通过已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优势,利用其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主动为滁州市及周边化工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研究、新工艺开发等可行性技术支持和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的提高,突出了平台作用、团队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更需要人才作为直接的实施主体。高尖端的人才将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带入到企业,并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中,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反过来也强化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扎实度。当他们返回校园能更好的把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去探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目的的进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如此往复,学生、学校、企业、社会都将成为受益方。

综上,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基地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和探索,立足专业、依托产业、服务行业,构建了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强了实习实训的深入建设,促进了校企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全面对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8]。同时,也服务了地方产业,发展了区域经济,增强了社会能力,深化了校企合作[9],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10]。

参考文献:

[1]严瑛,尚华,王晶晶.“工学结合、学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05).

[2]周玲玲,汪蓓蓓,周凯,等.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J].科技信息,2014,(11).

[3]王世荣.工学结合“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淄博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

[4]王贵斌,孙峰.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融入关键能力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1,(06).

[5]张源峰,滕碧红,苏李果.校企互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构想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6]程洪涛,李祥富.高职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实践探索――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1).

[7]池如龙.职后技能培训――立足专业依托产业服务行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8]许彩欣,赵然,张洪芬.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

[9]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10]余秀琴.搭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平台 全力助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2012jyxm694);安徽省2013年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主持人,1498);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主持人,zlgc2012026)

作者简介:周玲玲(1980-),女,应用化学硕士研究生,安徽淮北人,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职化工类教学与应用。

上一篇:基于层次式创新实践模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 下一篇:复星郭广昌“协助调查”尚未定论 23年打造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