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亦美丽,“生成”更精彩

时间:2022-10-14 04:36:30

【摘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堂生成是随机的、“意外”的,它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正确认识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展课堂。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这种资源?一是敢于打破教学预设,重视“生成”,积极应对,因势利导;二是善于利用既有资源,促成精彩的“生成”,构建“美丽的意外”;三是关注细节和“意外”,聆听“花开”的声音,成就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 课堂生成 认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47-02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就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也有人用“未曾预约的精彩”来形容。即,“生成性”是相对于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提出来的,是随机的,“意外”的。

课改以来,开放、动态的的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而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但是,课堂教学明确的目的指向和特定的时间限制,让部分教师感到,学生的参与比重越大,教学过程脱离教学预设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达成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课堂驾驭就越困难。那么,面对课堂中的这些“意外”的、随机的“生成”,如何积极有效的利用和把握呢?

一、敢于打破教学预设,重视“生成”,积极应对,因势利导

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预设,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理想的教学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讨论预设的问题,获得预期的结果,将活生生的动态课堂演变成以本为本的僵化过程,让充满灵性的课堂成为产品加工的“流水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中荡然无存。我们讨论课堂生成及其利用,首先就要敢于打破这种“模式”,重视、珍惜稍纵即逝的生成,因势利导,寻找、捕捉教育教学的最佳契机,绽放课堂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来看两个案例:

一位老师上《愚公移山》时,有学生问:两座好端端的山被挖掉,愚公一家是不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争我辩,鲜活的思维活蹦乱跳――有从愚公一家的生存角度说的,有从愚公移山的后果说的,有从环境保护角度思考的,有从故事寓意方面思考的等等。面对意外,老师大胆抛开了原先的教学预设,抓住了这个生成点并加以放大,顺势展开――把“智叟”请出来,顺着学生的讨论说:“是啊,同学们,愚公一家主要劳动力都移山去了,谁来种田啊?好端端的山挖了,多可惜啊?这可不,智叟把愚公告上法庭,告愚公荒废农田,告愚公破坏环境……假如你作为愚公的辩护律师,怎么为愚公辩护?请大家分成四组,自由讨论,然后模拟法庭情景,进行表演,好吗?”经过讨论和模拟表演,同学们既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又得到了生动活泼的训练。课后,有同学还在老师的辅导下合作编写了课本剧《愚公打官司》,获得了合作学习的绝佳机会与写作练习。

我校喻老师到五中参加语文优质课比赛,开始上课,一学生声音不小的说“这老师谁啊,真精华”,话是在说喻老师个子比较矮小,一些学生笑起来。眼看出师不利,喻老师急中生智,毅然走近这位同学面对全体学生大声问:“同学们,我是喻老师,比喻的喻,来自XXX,你们是谁?”生答:“我们是五中的学生。”“这里是谁的地盘?”“我们的地盘。”“谁作主?”“我们的地盘我们作主。”学生大声喊起来。“对,我的地盘我作主,今天你们是这堂课的主人,喻老师看五中的同学们到底能不能作主!”接下来,课堂在热烈的氛围里精彩进行,大获成功。

上述案例中,因为“打破”,学生思想和激情的火花被点燃,因为积极应对,孩子们激荡的心灵飞扬起来,教师的教育智慧也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师生生命的力量得到彰显,“意外”变得“美丽”,结果动人而精彩!

二、善于利用既有资源,促成精彩的“生成”,构建“美丽的意外”

课堂生成因其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有时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严峻挑战。此时,教师应该学会“跳出来”,不要局限于“师”、“书”、“物”,而要善于观察,将课堂的所有为我所用,包括学生、学校、老师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拿来为教学服务,力图促成精彩的“生成”,构建“美丽的意外”。

我校一堂教学《明月几时有》的语文公开课上,学习即将结束,教师总结说:“苏轼这首词,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生动且形象化的语言,抒发了……。后人还将它编成歌曲来唱,委婉动人,旋律优美,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课外学习唱。”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问:“老师,你说得那么美,能不能唱给我们听听?”一下子,其他学生都附和鼓起掌来。面对这个情景,老师没有准备,面临尴尬和扫兴,她没有简单处理、轻易放过这个“意外”,她看到了自己之外的教学资源――短暂的思考后,说:“同学们,我唱歌实在不行,你们同意我请一个人代唱给你们听吗?但要求要跟着唱啊?”接下来,在一位听课女教师慷慨的带领下?全班师生放声歌唱《明月几时有》,课堂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学生兴高采烈,听课教师非常满意,上课老师感动,皆大欢喜。

三、关注细节和“意外”,聆听“花开”的声音,成就精彩的课堂

生成不经“预约”,教有法而无定法。充分关注有价值的教学细节,善于利用课堂意外事件,理智对待、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常常能绽放“美丽的意外”,让我们的课堂神采飞扬,魅力无穷。

我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在讨论问题“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时,大多学生讨论后,得到“虚伪、势利、自私、冷酷”等结论,却有个学生转头对同桌小声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的”。声音虽然小,理不直气也不壮,但这话被我听到了。于是,我决定不放弃这句小话:“有位同学的见解和大家很不同,他认为菲利普夫妇很可怜,同学们怎么看?”结果只有少数同学支持这位同学的看法。于是又追问:“同学们再看看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经过点拨,学生支持的声音开始多起来。我立刻安排:“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就这个观点发表你的看法。”渐入佳境的对话交流中,学生越来越明晰――小说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同时也揭示出在这种金钱关系熏陶影响下,人性沦落,下层人民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一个教学的目的水到渠成!善于倾听,促成了教学的精彩。

还记得一节课上《我的母亲》,教学流程到了板书“母爱”时,天降大雨,突然有位女家长到教室外来给孩子送伞。这位母亲送完伞走了,我们的课堂却因此意外被打断。看着孩子们那羡慕、敬佩又嫉妒的目光,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羡慕吧,想说什么?”课堂沸腾起来,感慨之声不少,老师乘机布置课堂练习:写话“母爱是____”,允许商量讨论。看看结果吧:

母爱是一把小小的雨伞,让孩子免遭风吹雨打;

母爱是一句句反复的叮咛,让孩子感到亲情的温暖;

母爱是一个个关切的眼神,让孩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母爱是一曲深情的歌,温暖世上每一个孩子的心;

母爱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抒发世界上最永恒的爱……

意外的事件让原本怕写的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交流情深深,感悟雨朦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值得提出的是,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并不一定那么完美,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选择性地做一些引导,准确把握,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加以发挥和利用。还有些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因时间等关系,教师不能也没必非要当堂处理,这时,可以采取冷处理等办法,这里不再举例赘述。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苏格拉底也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生成最能体现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发现,最能点燃智慧的火花,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让我们不断学习、共同探索, 促成语文课堂更多精彩的“生成”,展现语文课堂更多美丽的“意外”,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吴刚平《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2004。

[4]郑金洲《生成教学》,2005。

[5]曹朝霞《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卷第2期),2008。

上一篇:以“值日生”为载体,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下一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语文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