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提问权利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时间:2022-10-09 02:44:52

尊重学生提问权利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问模式,主张尊重学生提问权利,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培养学生提问质疑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尊重学生 提问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82-02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无疑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而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利,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笔者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问式的传递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答问式的接收知识的教学模式。而学生提问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往往提出一个或一串问题,独揽提问大权,学生只是干寻找答案的活。教师依靠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这种做法看似无可指摘,但我们是否想到,老师们已经严重忽视了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权利。问题是老师的问题,思路是老师的思路,面对丰富的文本,学生的想法怎样呢?他们的疑惑、他们的心得没有机会浮出水面。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一种惟师、惟书的心态,思维的惰性不断滋长,那么,我们所提倡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在学生中就会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技术上的革新,科学上的突破,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然后才是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强烈愿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学生能提问,会提问,说明学生会思考,会表达,其发现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激发。毫不夸张地说,“问题”正是创造的源泉与起点,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利,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这对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问题”这把钥匙的作用。不仅自己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更要教会学生发问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以激活创造的源泉。

下面笔者就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具体做法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放下“师道尊严”,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

要消除学生提问的顾虑,教师就必须弱化“师道尊严”的权威意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认为,这种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智力因素。例如,我在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有位同学提出:“老师,我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忍痛把孩子给了别人,还说这是为了孩子好啊!”我一听这问题正好也给了其他同学讨论质疑的机会,因此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说得很好!老师也看到过这样的情节,那么你的看法呢?其他同学也说说看!”这位同学说完后,另一个细心的学生又发现了第一位同学话中的问题:“你不是说忍痛吗?说明那个母亲心里是不愿意的!” “不对,再优越的条件也换不来父母对子女的爱。”“血浓于水,亲情更重要。”“我妈妈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们七嘴八舌,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堂课通过师生协作,共同探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教师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质疑,不应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甚至斥责、讥讽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提问。甚至允许学生怀疑教材,反驳师说,突破经典,背经离道。不要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虽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显得幼稚,但教师不能泼冷水, 对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点提高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也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不要无理取闹或取笑,如果要补充,那也得等他说完了以后,你再作补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自信自强。

另外,遇到教师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要敢说“不知道”,教师对于自己的错误更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像夸美纽斯说的:“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用以下方法:

(1)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巧妙的导入、直观的教具、新异的信息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去主动思考问题。(2)创设问题情景。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范进中举》时,我问学生:“本文的主人公是范进,而胡屠户的语言却有大段的描写,太多了,我们把它删去怎么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议论纷纷,思维活跃,各自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3)给足学生读书时间。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而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老师往往很吝啬,学生静心静意去默读或诵读教材的时间不多。殊不知,学生有了充分的读书时间,才能全面感知教材,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才会为更深层次的思考打下基础。乐学才能乐问。(4)留下空白,将问号装入学生头脑。教师教学时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不讲,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知识“空白”,经常可以使学生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主动去思考并发现、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出问题。

一位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光凭兴趣敢问、好问,往往提出的问题比较拙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问,提高问题的质量。首先,教师做好示范。课堂上讲解时,教师要做到观点正确鲜明,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语言准确生动。具体操作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文本遵照其逻辑规律,按系统序列分解成为切入角度准确、梯度合理、深度适宜的一个个问题,然后分析解决,不仅要搞懂“是什么”,更要搞懂“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的示范,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更主要的是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立足于学习它应遵循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落脚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其次,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一篇文章,要读懂它,起码要弄清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写什么”的问题,二是“怎么写”的问题,三是“为什么”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把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教给学生,以这三个层次的基本问题为基调展开质疑。对全篇文章而言,可以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对文章内的一段来讲,可以问这一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对一句话来讲,可以问这一句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提问的基本层次就清楚了。具体提问时,可采用以下方式:1.趣味问法。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2.“打破沙锅问到底”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3.逆向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题材、体裁、文章技法、人物形象等通过比较把问题提出。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利,创设让学生提问的氛围,给足学生提问的时间,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定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创新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技能 下一篇:线性代数中的几个等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