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美国的东方主义: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

时间:2022-10-14 03:50:22

解构美国的东方主义: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

美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作家,也是引起最广泛讨论的一位。如何评价美国文学市场将汤亭亭定位于族裔作家,汤亭亭是否创作异国情调的刻板形象以迎合美国文学市场上的东方主义趣味,是否歪曲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汤亭亭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由于中国读者对美国语境中影响华裔作家创作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等信息的掌握不对等,在一些问题上往往和华裔作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英语著作The Iron Curtain of Language: Maxine Hong Kingston and American Orientalism(《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林涧著,下简称《语言》)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跨国主义的新视野,论述了美国的东方主义传统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东方主义传统对于接受和阐释汤亭亭及华裔文学的影响;并通过详尽的事实,说明汤亭亭创作的是美国文学,其作品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学传统,从而揭示了美国文学市场给汤亭亭打上族裔的标记,是有意淡化汤的艺术成就,将汤划归在族裔文学的狭小范畴内,将其族裔化而后边缘化,而背后的原因是美国由来已久的东方主义传统。《语言》为中国读者理解在美国语境中解读汤亭亭以及其他华裔作家所存在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开启了新的阐释视角。

汤亭亭作品中的西方文学传统

《语言》指出,美国的东方主义文学市场将汤亭亭定位为族裔作家的借口之一是汤讲述的是“女奴婢等待解救”的古老东方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汤亭亭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关注,而其中的西方文学传统却很少有人研究,其影响也被忽略。事实上汤亭亭受到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她所受到的中国文学的影响。这点,早期的美国评论家也非常清楚。当《女勇士》初获成功时,被评价为“近年来的最佳小说之一”,汤亭亭也因此跻身于西方文学大师的行列,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mir Nabokov)、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约翰・奇佛(John Cheeve)、加西亚・马尔克斯(Grabriel Garcia Marquez)等比肩而立。汤的创作被评价为“具有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和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ener)的主题风格”。《纽约时报书评》甚至赞扬道:“正如《艺术家的肖像》是关于尔兰人的小说一样,《女勇士》是关于作华人的小说”。一时间将汤亭亭与乔伊斯相提并论。尽管汤亭亭的主题并没有仅限于女性作家的主题范畴,汤的创作手法也并不逊色于白人男性大师,但是汤亭亭还是很快地被冠以“族裔”作家的称号而成为边缘化群体作家、少数族裔文学作家、女性文学作家的符号化代表。汤在美国文学界并没有得到其他男性白人文学大师所得到的尊重与欣赏。正如有的作家指出的:“汤亭亭的性别和族裔背景被放大,这使她作品的文学性被忽视了”。不仅如此,犹如她的地位被边缘化,汤亭亭作品所属的文类也被边缘化。同样是移民作家,纳博科夫从来没有被认为是族裔作家或移民作家;同是一种文类,纳博科夫的《洛丽塔》(Lolita)从来没有被划归在自传体文类,相反,不但被视为严肃的文学创作,而且永远是先锋派小说,时而被冠之“革命性小说”,时而是“伟大的艺术品”;时而是现代派,时而是后现代派,永远处在时代的前列。而汤亭亭最初计划创作的小说《女勇士》却被编辑说服改为“非虚构”的自传。

这一切都是因为汤亭亭被降格以待。《语言》指出,在美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中,文类的分野存在着高下之分。 比如悲剧被视为高档文类,而喜剧则是低档文类;女性作品被划在闺中读物(domestic fiction) 或情感罗曼司之列,并不属于严肃的文学或文学价值高的读物;自传和奴隶叙事一样,都被认为缺乏艺术价值;族裔文学理所当然是低档文学,民间小说是部落文化的“口头史”;而先锋派小说和 “艺术小说”都是所谓的高档现代派小说,后现代小说更是被标记为男性文类和“精英”小说,是欧洲父权式小说(Euro-patriarchal)。正因为此,纳博科夫与自传同属一类的自白体小说(Confession)没有被视为自传类文体,而《女勇士》一开始就被定位于自传体。其中的区别说明了美国文学批评界的东方主义势力将同样具有西方传统的文学分出主次、高下,也揭示了华裔文学由于种族歧视的现实在美国面临的种种困境。

《语言》从作品主题到创作手法,对汤的西方文学传统进行了论证,其中最为有力的当属对汤亭亭后现代手法渊源的追溯。《语言》认为汤亭亭的《女勇士》是典型的后现代无序拼贴(the Postmodern Chaotic Arabesque,指由主题和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系列短篇故事)。汤的三部获奖小说,无论是《女勇士》(1976)《唐人》(亦译《中国佬》,1978),还是《猴王孙行者》(1989),都无一例外地属于这一模式。而这一模式属于西方文学传统,虽然它受到东方文学的影响。 美国主流作家巴思于的《迷宫》(Lost in the Funhouse)、 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昆德拉(Kundera)的《布拉格之恋》(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和纳博科夫的《幽冥的火》(Pale Fire)都属同类,这些作品都有幻想和现实、 幽默和恐怖、幻觉和反幻觉的特点。如果主流作家们的后现代无序拼贴是西方传统的、主流的,那么汤亭亭的后现代无序拼贴没有任何理由成为边缘的、族裔的。文学形式应该以文学作品为评价依据,而不应该以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性别身份为依据。正因为此,才有必要研究汤亭亭作品中究竟是以中国文学传统为主,还是和其他书写同样主题和风格的男性白人作家一样,是在书写“美国文学”。

汤亭亭说过:“事实上我认为我的小说更为美国而不是中国。我感到我在把自己构建和创造成美国人,让每一个人认识到,这些角色是美国人。尽管我对中国人有深刻的记忆,但是他们都是美国人。而且,我在创作的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我非常清楚我在这样做,在给美国文学添砖加瓦。评论家们还没有认识到,我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另一个传统。”尽管汤亭亭开创了华裔在美国的西方传统,她仍然被西方读者指认为“中国的”,林涧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论证了其中的背景和原因,认为美国批评界通常把汤亭亭的《女勇士》定位为女权主义作品,把《唐人》定位于族裔的做法,恰恰显示美国东方主义将其边缘化之用心。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文学传统从谱系上有时竟然难以截然分开。《语言》指出,后现代无序拼贴中的拼贴(Arabesque)一词经常指阿拉伯东方。从叙事形式角度看,它来自于亚洲的波斯经典《天方夜谭》。《天方夜谭》中有许多阿拉伯、波斯、印度等亚洲国家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寓言、笑话、轶事、说教故事、比喻、童话和传说。《语言》进而上溯到薄伽丘和乔叟,并一路追溯到西方哲学的老祖宗之一柏拉图。作者发现,无序拼贴作为后现代元小说的原型,其写作传统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会饮篇》。柏拉图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第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然而,在《会饮篇》的写作中,柏拉图却被认为受到当时的东方哲学和神秘主义的影响。假如我们通过柏拉图追溯德国浪漫主义的拼贴,或通过施勒格尔(Schlegel)追溯德国浪漫主义,我们很可能发现,东方文学和东方哲学、宗教,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进入西方思想和创作,东方主义期待的“东方妻子的故事”也老早就存在于希腊文明和文学之中了。 因此,文学中的故事叙事技巧不可能是纯粹“西方的”。根据阿拉伯文学专家的研究,波斯的《天方夜谭》早就深入影响到西方文学想像,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New Arabian Nights)到博尔赫斯的《夜》(Nights),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如此看来,如果一定要分清后现代无序拼贴的传统渊源,它倒是应该划归为东方文学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堂・吉诃德》《一个荒诞的故事》(Tristram Shandy)《白鲸》(Moby Dick)等西方文学经典都有继承东方文学的传统,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汤亭亭继承的才可以说是东方文学传统,而不是西方文学传统。

汤亭亭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和文学

关于汤亭亭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运用的争论,一直围绕着两个主要问题:即汤亭亭是否歪曲了中国文化;汤亭亭是否通过描写“异国情调” 来取悦于美国文学市场。

《语言》在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之后得出否定的答案。作者提出,汤亭亭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对于理解以上问题非常关键。其中谈到在大多数美国读者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而对华人怀有敌意的语境中,书写华人和华裔是非常困难的,经常不被理解或被刁难、阻止。而且,文化误读并不经常是无辜的误读,而常常是基于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的贬低之上的误读。浸润着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美国东方主义语言,至今仍然主导着美国媒体和批评界。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华人在美国媒体和文学中的形象是一种负面的脸谱化形象。对此,亚裔文学批评家金伊莲(Elaine Kim)有过评论:“盎格鲁美国文学并不教给我们关于亚洲人的文学,它只告诉我们盎格鲁对他们自己的看法,和他们对亚洲人的看法。它的用处主要在于它揭示了种族主义如何影响了我们(指美国-笔者注)的文化。” 不仅如此,华裔还经常遭到排斥。评论汤亭亭的著述经常称汤为“华人女人”(Chinese woman),而不认同她是美国女人。作者尖锐地指出:“因为这些(美国)读者从来没有想到,在美国的华人从法律上和文化上就是美国人。” 她说,汤亭亭不被看成美国本土作家,而被放置于“东方另类”的空间,证明了美国的东方主义通过将华裔“他者化”,将他们描绘成永远的外国人,以实现他们否认华裔在美国存在之目的,这是严重的种族主义排华策略。

面对如此强大的种族主义,华裔作家要做的自然首先是改变美国文化和媒体中的华人负面形象。因此,汤亭亭给小说中的华人赋予英雄主义气概,令其强大、战无不胜,这是在美国语境中非常必要的创作主题和手法。汤运用中国文化的手法不应该被看成用典不准或刻意歪曲。《语言》追溯了汤亭亭小说中再造的中国经典传说与现代的女性英雄主义传统,讨论了跨国影响和文化资源如何促使汤发现和再造美国华裔文化和文学范式。以《唐人》一章为例,作者指出汤亭亭重构了19世纪美国华人移民历史的语境,解构了宏大叙事中的“苦力”和“黄祸”,构建了华人移民元历史层面中使用的隐喻小说的叙事策略。作为女性作家,汤亭亭塑造的男性华人形象如此有力,以至于有美国评论家说汤亭亭“动摇”了性别差异的概念。汤亭亭不但塑造了华人的有力形象,颠覆了美国文化和媒体中的华人脸谱化负面形象,更重要的是创建了美国文学中的华人传统。

关于汤亭亭是否通过描写“异国情调”以取悦于美国文学市场的问题,《语言》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白人男权主义者的眼中,美国亚裔作家的作品应该书写来自“蛮荒之地”的“女性复仇者”。汤亭亭在谈及美国读者误读其作品时指出:大约三分之二的书评误读了她的作品,评论中采用了“异国情调”、“不可理喻”、“神秘的东方” 这样的刻板概念。 林涧指出,如果用互文方法研究《女勇士》,就不难发现《女勇士》中女主角的故事与霍桑的《红字》十分相似。所以汤亭亭的故事非但不是“异国情调”,反而就是发生在美国人民身边的事。这是因为在东方主义性观念中,对女性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性压迫,都只是发生在东方“蛮荒之地”的事。事实上汤亭亭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比如,当问及《唐人》中的人物唐敖的变性情节时,汤亭亭曾明确表示她是受到伍尔夫的《奥兰多》(Olando)的影响。美国的东方主义成为误读汤亭亭的主要原因。

《语言》的跨文化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读者会按照自己的阅读期待去解读,甚至一厢情愿地去阐释文本。对于华裔作家的文化认同,只有从跨文化的角度去看,在了解到文本产生语境中的批评话语之后,才可能有清醒的认识。

《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指出对汤亭亭的误读来自美国批评语言本身。由于东方主义语言历史性地贯穿在美国文学批评系统中,在美国的语境里不带偏见地解读和阐释汤亭亭是不多见的。批评家们用来阅读、评价、阐释汤亭亭作品中的华人妇女、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话语,都是美国英语和美国东方主义中的中国话语。对华人的负面刻板的印象先入为主地决定了批评家的认知,他们期待在作品中发现的,是这些偏见引起的特殊兴趣,而不是作者发出的纠正华人负面形象的声音。《语言》将这种东方话语及其影响称作“语言的铁幕”,指出它影响到批评阐释的方向、深度和广度。正是这个话语系统,制造了一整套思想和观点,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刻板化。《语言》的作者结合后殖民理论,描述了美国的东方主义对美国文学批评的影响,指出流行于文学市场和媒体语言中的东方主义及其对大众意识的影响,是误读和曲解汤亭亭的主要原因。这一看法不但对美国语境内的华裔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中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也不无启示。

汤亭亭是当今在欧洲、美洲和澳洲三地作品拥有读者最多、入选文集最多、被学校列入教材最多的美国作家。已经发表和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学术会议论文多达数百篇,近年又出现了一些厚重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对汤亭亭的系列访谈、论文选集、研究专著等学术论著。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为了满足各大学的课程教学需求,在“世界文学经典系列” 中专门出版了《汤亭亭〈女勇士〉教学指南》一书(Approaches to Teaching Kingston’s The Woman Warrior),其中开列的参考资料长达数页,包括专著、论文、访谈、电影、音像制品及汤亭亭作品研究的学术史资料。今天,汤亭亭研究已经覆盖了文学、文化批评等众多领域,其参考资料与学术成果列表超出三十页之多,成为一门显学。然而汤亭亭作品仍然处于美国的东方主义化的学术批评的阴影下,因此,对汤亭亭进行重新阐释和定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语言的铁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上一篇:记忆的玻璃底片 下一篇:《天书》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