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属陪护对老年患者康复的正性心理作用

时间:2022-10-14 12:23:19

浅谈家属陪护对老年患者康复的正性心理作用

【摘 要】目的:探讨家属陪护对老年患者康复的正性心理的影响作用;方法:对98例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希望留陪的原因,希望留陪的时间,希望家属送饭的原因,同病房别的病友来陪人时您的感觉等。结果:老年患者康复的正性心理受社会关系和家庭的支持的影响较大;结论:家属陪护可以增加老年患者的正性心理反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家属陪护;老年患者康复;正性心理作用

我科是老年科,平均年龄75岁,而且体质虚弱,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有的昏迷卧床,有的痴呆迷糊,护理工作量很大,而且时刻需要人陪护。医院为了便于病房管理,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治疗、休养环境,规定了家属陪护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医护人员面对的已不再是孤立的疾病,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 医护人员是否可改变过去那种要求病人一入院即适应医院的各种陪护、探视制度的习惯,而尽可能实现由我们主动去适应病人,以便在身心两方面给其更多的安慰,促进其康复。为此,对98例住院病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并分析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共选取住院病人98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50~90岁;文化

程度:大专以上10例,高中25例,初中34例,小学以下29例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对98例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希望留陪的原因,希望留陪的时间,希望家属送饭的原因,同病房别的病友来陪人时您的感觉等。

2 结果

2.1 家属陪护有利于患者对环境的适应。

患者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会有一种完全陌生的感觉,有的产生失眠。临床表现有多梦,易醒、入睡困难等。加上疾病本身所造成的痛苦,这在不同程度上更增加了病人的消极反应,如:焦虑、抑郁、紧张、易怒等,而这一系列的消极反应又加重了病人的失眠、食欲差等,形成一个对疾病康复极其不利的恶性循环。亲人的陪伴,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陌生感,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由于这种陌生感而产生的消极反应,可有效地增加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适应速度,有利于患者对各种治疗的配合。

在对98例住院病人的“你是否希望家属送饭,为什么?”的调查中,认为不需送饭的仅为20例,占19.6% ;而希望送饭的有78例,占80.4% 。

2.2 患者能尽快适应对角色的转化

患者从常态角色转为病人角色,他们往往焦虑、抑郁、悲伤、恐惧。此时,亲人的陪护可减轻病人角色转化的突然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承担病人这个新的令人不愿接受的角色的同时,仍承担着部分病前角色(如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和家庭、社会并没有完全隔离。为了早日重返家庭及工作岗位,主动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负责,积极认真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在对98例住院病人的“您希望留陪人的时间”的调查中,有95例希望家属陪护,占95.9% ;其中希望全天陪护的65,占70%。

2.3 家属陪护并负担一定的生活护理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慰籍和亲切感

目前的护理常规,均要求病人的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完成,从洗头、洗脸、剪指甲、口腔护理到清洁会阴等,病人认为,虽然护理人员经过专门训练,但家人更熟悉自己的各种习惯,有些事由亲人做更觉自如和舒心些。不少病人对非亲人的生活护理和生活照顾不大习惯,有的还有不好意思和过意不去的想法,因而有些病人在没有亲人陪护时采取少饮水,少进食的办法来减少大小便的次数,这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康复是不利的。

在对98例病人进行的“您希望家人陪护的原因”的调查中,医生要求签字或谈话的28例,占28% ;陪伴和生活照顾70例,占72% 。

2.4 家属陪护有利于医患间的沟通

有些患者,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治疗效果与主观期望不完全相符时,便会产生挫折感,甚至对医生的诊治措施不理解,进而采取消极态度,被动接受诊治或抵制诊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根据个性特征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1],主观效应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除医护人员做好解释工作之外,陪护亲人无时无刻体贴入微的关怀和解释,时刻地监督接受治疗和正确诱导可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增进医患间的沟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在病情突然变化造成意外时,医院往往非常被动。

在对98例病人进行的“同病房别的病友来陪人时您的感觉”的调查中,认为影响休息的5例,占5% ;认为心情不好的3例,占3% ;认为很高兴或可以理解的90例,占91%。

2.5 家属陪护在患者接受特殊治疗、检查时的作用

有些检查和治疗,如胃镜、膀胱镜等,确实给病人带来疼痛,常引起病人情绪过度紧张,难以接受检查和治疗。有些治疗和检查,如灌肠、导尿、或某些妇科检查等,可使病人产生暴露隐私自尊受损的感觉,特别是对于年轻女性病人。通过家属协助给予安全暗示和保证,并在不违反无菌原则的前提下,能在操作时允许家属陪同,可减轻病人的羞愧心理,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使病人积极主动地采取配合的态度。

3 讨论

从本文调查中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和家庭的支持可以增加病人的正性心理反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医院人员除了从临床生物医学角度积极治疗病人的躯体疾病外,也要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积极帮助病人摆脱心理痛苦,提高主观生活满意程度。

从医院的社会效益看,为了减少陪住和控制探视,安排多人担负门卫工作到增加护理员,医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又屡禁不止,而且常常由此引起医患或护患矛盾,影响医院声誉。

当然,家属陪伴给病房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假如我们能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制定出更科学的管理制度上,而不是一味地片面地限制陪护探视率,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我们工作的主动性,使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一方面增加病人的亲切和安慰感,使他们能更好地配合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另一方面又可以适当减少护理人员在生活护理等简单操作上的工作量,使之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性更强的新业务的学习和操作中,这样,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将有极大的促进。

上一篇:高考文言文复习“六要” 下一篇:治病别忘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