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10-13 11:15:37

在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若干问题

内容提要:对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允许采用专业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标准法几乎无法把资本要求和风险有效地结合;二是许多国家缺乏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专门技术。对此,作者提出了集中评级法。对在风险不同的多个国家经营的国际性银行而言,如果使用内部评级法,其资本要求可能比使用旧巴塞尔协议或新协议标准法更高。针对跨境监管,作者提出了成立监管当局联合会、进行联合检查和披露要求等三项建议。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 跨境监管 集中评级法

文章分类号: F83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6-017-03

一、在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承认,2007年发达国家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时,发展中国家仍需要更长时间为实施做准备工作。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最近的声明中表示,对正在进行的各国金融业评估项目(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是否实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不作为前提条件。新协议中有多种可供选择的风险计量方法。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包括简化标准法、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对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有不同的方法以供选择。各国将自行决定是继续使用旧巴塞尔协议,还是实行新协议;如果实施新协议,采用何种方法。

但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新资本协议,许多国家可能面临两大难题。(Powell,2004;Majnoni and Powell,2004)。一方面,允许采用专业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标准法几乎不能把资本要求和风险有效地联系起来。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很不完善。标准法虽然可以促进评级市场的发展,但可能的危害是,借款人购买好的评级来获取利益。结果是,为了获得客户,评级公司竞相降低评级标准。十国集团的一些区域性银行或小银行也有类似的问题――这可能是美国最近决定让许多中小银行继续遵循旧巴塞尔协议的原因,但是这些银行并不是十国集团内处于系统性地位的重要银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却不同――大多数重要银行的大部分资产尚未评级。

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缺乏实行内部评级法的专门技术。内部评级法要求银行建立可以对所有债务人进行评级的方法,包括一整套全面的评级级别。要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银行还必须估算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如果采用内部评级初级法,这些参数则由监管当局决定。这些参数输入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的计算公式,得出适当的资本要求。这个公式近似于一个设定了具体分布状态、贷款风险关联度和统计准确度(Statistical tolerance value)的信贷组合风险模型。内部评级法要求统计准确度达到99.9%,并且假定银行在这种情况下有充足的拨备覆盖预期损失,有足够的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之和为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

内部评级法适用于业务较复杂的银行,并且要求更多的监管资源。银行必须建立自己的风险评级系统以反映违约率,开发专门技术以检验参数估值的有效性。相应地,监管当局必须具备人力资源和相关系统来监控银行的这类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金融业评估项目显示,许多国家(包括十国集团的国家,但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远没有达到巴塞尔核心原则的有效银行监管要求,而且总体上发展中国家的实施程度落后于十国集团国家。主要是因为缺乏:(1)有效的并表监管;(2)监管独立性、监管资源和监管权威;(3)有效、及时的整改行动。应该首先改变缺乏监管资源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情况。而制定更为复杂的资本要求的规则很可能会影响监管效率。把完全达到核心原则作为实行内部评级法的前提过于严格,毕竟有许多十国集团的国家都尚未完全达到核心原则的要求。通常,某个国家达到核心原则的程度,决定其采用新协议中的哪种风险计量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鲍威尔和马诺尼(Powell ,2004;Majnoni and Powell,2004)提出了集中评级法(Centralized Rating Based Approach, CRB),至少它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方法。由监管当局规定评级级别,并要求银行按照这种评级标准评估所有债务人。每一个信用级别对应一个违约概率,并综合其他贷款信息反映相应的资本要求。这套体制的缺陷在于各家银行被迫使用同样的评级级别,而这套评级级别并不一定适合评估其债务人。比如,专门从事某类贷款或某个行业的银行,可能不愿意与业务较综合的银行或专事其他业务的银行使用相同的评级级别。在银行业相对集中的国家,应该设计适合大银行的评级级别以降低监管成本。

集中评级法的一大好处是监管当局可以监控银行的风险评级,进而更有效地监控他们的风险和资本充足率情况。特别是监管当局可以轻而易举地监测到银行业的平均评级、不同银行对同一类债务人、同一类贷款的评级以及同一经济区内各银行的评级等等。上述这些比较,辅之以识别例外情况和跟踪主要债务人在各家银行评级情况的简单程序是极其有价值的监管工具。

集中评级法和内部评级法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之处。内部评级法要求制定银行内部的评级级别,而集中评级法的评级级别由监管当局决定。二者的最低要求基本一致,如“评级类别”的数量和历史信息。此外,新巴塞尔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曲线可用于计算基于集中评级法的资本要求,映射评级等级与违约率的关系。集中评级法的另一大优势是监管者可以使用实际贷款数据,方便地在单个银行或银行系统的基础上检验内部评级法曲线的图形和准确度。

有一个简单方法可以使一国在采用集中评级法的同时,完全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具体地说,该国可以采用标准法计算资本金要求,同时使用集中评级法计算总风险值。二者的差值可用于对贷款未来所需要的准备金进行前瞻性估算。另外,集中评级法还可以作为实行内部评级法的早期准备。一旦采用了集中评级法,监管当局就可以把集中评级法当作参考工具与银行一起研究提高银行自身的信用评级等级和评级方法。

对于实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许多国家面临着十分困难的选择。大多数国家正式表明将实行新协议,很多国家要求其大多数银行至少在最初阶段采用标准法,几个较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将在部分银行中推行内部评级法。业务相对复杂的国际性大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他们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新资本协议且主要使用内部评级法,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监管当局必须采纳内部评级法,或者继续使用旧资本协议或新资本协议中的其他方法或者在监管管辖范围内采用“本地化的内部评级法”实施双重监管制度。

二、在全球范围实行内部评级法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银行应该在世界各国采用一致的风险计量方法。这暗示着国际性银行面临在其经营各国统一实行内部评级法的压力。这可能产生较高的资本金要求,特别是在评级较低的国家。没有外部评级的中小企业所得到的银行内部评级一般比评级低2或3档(BBVA,2003)。比如,巴西的评级是BB,巴西的一家中小型企业可能得到B+或B的信用评级,违约率在2.91%到8.31%之间,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3%到13.4%。如果对乌拉圭(本币评级B级)、玻利维亚(本币评级B-)和厄瓜多尔(本币评级CCC)的中小企业采用同样的评级方法,那么内部评级法公式计算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将大大超过20%。

根据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中的真实企业贷款数据,马诺尼和鲍威尔(Majnoni and Powell,2004)发现内部评级法比旧资本协议的资本要求高很多,但是内部评级法公式不能保证99.9%的统计准确度。一种解释是新兴市场国家违约风险的关联度比发达国家的高,因而,估算的违约率和预期损失在一定可信度下所导致的非预期损失在新兴市场国家比发达国家高。

关于如何确定银行清偿力的标准,旧资本协议提出了绝对最低资本水平的概念。因此,由于银行在不同风险国家的破产风险不同,绝对最低资本水平所提供的保护程度也不同的。这意味着旧协议对银行在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提供的保护少于在十国集团国家提供的保护。新协议标准法亦是如此。内部评级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这个问题,使统计准确度达到99.9%,资本的水平取决于所评估的风险。这是一个重大变化,特别是对在风险不同的多个国家经营的国际性银行而言有深刻的影响。如果银行在全球范围实行内部评级法,其资本要求可能比使用旧资本协议或新协议标准法更高。

如果国际性银行在全球各地统一实行内部评级法,而地方监管当局继续使用旧资本协议或新协议标准法,那么国际性银行可能因为内部评级法的资本要求大大高于标准法而处于竞争劣势。由主监管当局监管的从事国际业务的外资银行可能会因此减少国际业务,而只贷款给信用评级高的本地银行和经挑选的企业。业务复杂、使用内部评级法的外资银行贷款给评级较高的客户,业务较简单的本地银行则贷款给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这可能逆转过去几年外资银行深入渗透新兴市场的进程。

三、尚未解决的跨境监管问题

本质上代表着十国集团的巴塞尔委员会更多地关注十国集团内、十国集团与其他东道国之间的跨境监管问题。令人吃惊的是,新协议的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监督检查)根本没有提及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的角色。一个有效的促进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的办法就是组成监管当局联合会,由重要的外资银行的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共同组成。欧盟最近也同意建立“监管当局联合会”的做法,由不同国家的监管当局共同参与监管国际性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系统和实施内部评级法。联合会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讨论如何调整内部评级法曲线,然后推广到每个在东道国经营的外资银行,使内部评级法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如果新兴市场国家的监管当局负有监管本地银行(包括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分行)的终极法律责任,而这个方法不能得到多数人的同意,那么这些银行可能要面临双重监管制度。

第三支柱(市场纪律)也有跨境监管的问题,它要求银行披露资本和资本充足要求。在内部评级法下,必须按照不同组合和不同风险披露资本要求的各个组成部分。第三支柱适用于合并法人和银行规模较大的分支机构。

鲍威尔(2005)针对跨境监管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1. 成立监管当局联合会。东道国监管当局应与在其境内经营的外资银行的母国监管当局组成监管当局联合会。东道国监管当局应与母国监管当局磋商,根据东道国的特点,为本地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分行,以及那些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内部评级法的银行确立合适的内部评级法曲线,调整关联度和统计准确。东道国可自行决定内部评级初级法中的监管参数和其他项目。为有效监管,母国监管当局也可采用这个独特的方法来监管其辖内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或分行。

2. 进行联合检查。每当母国监管当局在新兴市场国家对一家国际性银行进行现场检查时,东道国监管当局可以派遣监管人员参加检查,包括对东道国实行的内部评级法进行支持性测试。勿庸置疑,地方监管当局应当可以取得其监管管辖内机构的所有相关监管信息。

3. 披露要求。可由东道国监管当局自行决定披露本地分支机构或分行的资产和资产要求以及组成的各类风险和资产组合。此外,应考虑分行或分支机构发行本地次级债,促使市场对母行担保的预期更加透明。

如果监管当局认为不能有效地监控本地的法人机构,那么不应强制监管当局实行内部评级法。即使国际性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内部评级法,地方监管当局也可以决定让其分支机构或分行继续使用旧巴塞尔协议或采用新协议标准法。再者,为达到有效监管目的,如果国际性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其母行相比较小,母国监管当局可以允许国际性银行采用标准法计算资本要求,至少是本币债权部分。这样可以在资本与风险关联度损失较小的前提下,降低监管成本。

编译:王 琦王 淼 , 审校:罗平

1 本文根据Andrew Powell的 《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新巴塞尔协议的实际问题》(On the Real Dangers of Basel II for Emerging Economies)编译,有删节。

作者简介:

安德鲁・鲍威尔(Andrew Powell) 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Torcuato Di Tella大学金融系主任,曾担任阿根廷中央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篇:日本土地神话的形成和破灭 下一篇: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商业银行成功应用的若干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