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己以安百姓

时间:2022-10-13 08:57:08

内容概要

《论语》,“论”是论纂,“语”是话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论语》以其清明刚健的入世精神,中行敦厚的人文之美,滋养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原典形式貌似松散,内容则一以贯之,其核心思想为“仁”“礼”和“中庸”。

《论语》中的“仁爱”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就是自己心中有一种“人”的平等与亲切之情,把“人”和“己”视为一体,这是建立伦理的基石。那么,礼与仁是什么关系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们都自觉遵循礼节,天下便会是一个仁爱和睦的社会,“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不学礼,无以立”(《尧曰》),只有对礼仪保持敬畏和尊重,社会秩序才能稳定,仁爱才能得以贯彻实施。

仁与德密切相连。“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治理国家的不同决策,如热爱并专心工作,节省财用和爱惜民力,中心都是一个“爱”字。“爱”要依靠统治者的人格感召和道德表率作用来实现。孔子说:“政者,正也。”(《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为政秘诀在于正人先须正身。子路问政,孔子以“先之”“劳之”“无倦”作答,强调自己率先垂范,民自然跟随而行,且劳而无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孔子认为只有德治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使国家长治久安。

孔子持“敬鬼神而远之”的天人观。人的努力,包括祈祷在内只有在遵从天命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天具有支配人的命运的作用,一切都是遵循天命的必然的过程:“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宪问》)天命又是可认识的。孔子自诩“五十而知天命”,又力图与之疏远,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事。

在《论语》中,中庸之道既是思想方法、处世原则,又是一种人生哲学。所谓“中”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孔子追求适中,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犹不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在强调执中的同时,他又强调权变,并不拘泥、顽固,如“无可无不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等。

作者简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合称为“孔孟”。

艺术特点

《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是艺术手法运用已比较成熟。善于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就能将人物描摹得神形毕现。例如: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

子贡用隐语问孔子,有才华的人一朝遇到赏识自己的人,该怎么办?孔子立即用隐语回答:卖掉,卖掉,我就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呢!语气衔接急促,活画出孔子入世的急切,师生用隐语问答,含蓄而心照不宣,语言得体而饶有趣味。

《论语》除塑造孔子性格之外,颜回的好学深思,子路的率真勇敢,子贡的尊师练达,曾的从容超逸,即使是性格面目不清楚,只被孔子骂过一回的宰予、樊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灵活多变地运用修辞手法。善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比喻手法运用娴熟。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赞扬耐寒的树木,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对比、顶真、排比、对偶等手法,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浑然天成,不仅使语气舒缓,读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论语》的语言自然亲切,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又不失典雅、凝练。如“食不言,寝不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有些口语还带有幽默性,富有启发性。如:“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中有很多语录,简明深刻,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被后世一直作为格言或成语流传。例如“四十不惑”“和为贵”“既往不咎”“鸣鼓而攻之”“杀鸡焉用牛刀”“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皆属此类。

名句解读

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且说话小心谨慎,到道德高远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这里“好学”不仅限于学科知识,更包含人生智慧,道德修养。好学者有三方面特点:一是不为吃住等物质生活所累,更不以奢华生活为目标,即超越物质,追求内在精神的崇高;二是多做少说,注重实践,踏踏实实;三是以悟道而有德之人为榜样、为老师,通过自省,纠正自己的种种偏差。

2.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译文】君子关怀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怀恋眷恋的是故土;君子关心刑法恰当否,小人关心私利足够否。

【解读】君子和小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得怎么样了;而小人每天就惦记自己家业,不会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但是如果人心只居囿于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他就很危险了。所谓“君子怀刑”,而“小人怀惠”。君子从来是尊重法制的,这个“刑”就是刑法,即国家的规矩、尺度,所以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将社会制度当作行事的前提。但是小人是干吗的呢?“怀惠”。这个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类似的说法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译文】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和他相处。

【解读】你具备了良好的品德,自会有人欣赏;你待人诚恳,自会换来别人的诚意。人人心中有杆秤,事实是依据,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必”字在传递高度自信的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暂时不被人理解的可能。这时,也许我们意志坚定,不懈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4.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

【解读】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要善于自省,自我安慰。“不贰过”即吃一堑,长一智,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这两句都强调要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与自我监督。

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解读】智慧者心如明镜,懂得取舍,懂得轻重缓急,做事不犹豫,所以不疑惑;仁者不忧,不怨天尤人,而是淡然接受自己的困境,勇于自省,所以“不忧”;真正的勇者应该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无缘无故被人冒犯了也不发怒。最后能够成就大业的都是这种人。

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全完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解读】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做君子要有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的精神。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各抒己见,经过思想碰撞,总能够达成一致,实现“和”;庸者聚合,心怀所图,各以己利为目的,故而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融和,以求各自所得。小人所“同”的是利益,难以达到君子和而不同之境界。而君子的“和”是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

7.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译文】君子安详舒泰却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解读】一个心有大志、心有定力的君子,可以泰然自若,但是他没有一种骄矜之气。而小人喜欢张扬、处处骄傲、处处攻击,他却少了一种气定神闲的品质。

8.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译文】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解读】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自省,严于律己,而不怨天尤人,就能减少纷扰和怨恨,对别人吹毛求疵,往往于事无补,徒生怨恨。孔子这两句话对我们解决问题和自我提升都大有裨益。

9.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译文】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够弘扬人。

【解读】这句话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把追崇的“仁”和弘扬的“道”努力躬行,致力付诸“实践”,孔子特别注重为政者的个人修养、主观践履,出仕的宗旨是为了弘“道”、践“仁”和行“义”。这对当今某些道德败坏者不能反躬自省,却都归罪于制度的现象,是一个有力的批驳。

链接考场

2011年浙江高考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2.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上一篇: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下一篇:与我敬佩的人生活一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