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探究行吗?

时间:2022-10-13 07:34:48

今年3月25日晚上,在武汉小学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综合与实践’学与教的研究”课题组研讨活动。活动中,黄石市市府路小学的一位教师介绍了他们学校设计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名为“小纸片,大玄机”。听完介绍后笔者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望各位教师一起探讨、批评指正。

一、简要的记录

黄石市市府路小学教师设计的“小纸片,大玄机”这节课属于“小课题”形式的数学活动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这节课引导学生研究的问题是:一张正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下一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将这张纸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形状的容器(如右上图),怎样剪,折成的长方体形状容器的容积最大?教师特别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长、宽、高取整数厘米。

教师首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研究边长为18厘米的正方形如何剪所得的长方体形状的容器容积最大,以获得初步的探索规律。然后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研究边长为12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纸,并完成如下的记录表:

折成容器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序研究,从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高入手,把高依次想成1,2,3,4……再分别算出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长、宽、容积,并找出容积最大的情况。

学生研究后找出的最大容积情况如下:

原正方形纸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得出结论:当剪下小正方形的边长(即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高)是原正方形纸边长的时,折成的长方体形状容器的容积最大。

这时教师指出:这个规律是否真的存在,我们进一步用数据来验证。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分别用边长30、36厘米的正方形纸进行验证。

从以上的简要记录中可以看出,活动设计者可谓是颇有智慧、独具慧眼,他从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生活问题中找到了适合学生探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的过程、交流各自的发现,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无疑是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的。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这节课的探究过程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二、值得商榷的问题

1. 教师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长、宽、高取整数厘米”合理吗?

学生分组研究前,教师特别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长、宽、高取整数厘米。很显然,取整数厘米,学生的探究次数是有限的,计算也较容易,但却存在着一个问题。试想,如果学生用长、宽、高取整数厘米的办法研究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高是3厘米时,折成的长方体形状容器的容积最大(见右上表),但这显然与“当剪下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正方形纸边长的时,折成的长方体形状容器的容积最大”这一结论不符。

的错,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完全归纳法仍是一个探寻规律、发现规律的好办法。

那么,取消“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长、宽、高取整数厘米”,是不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显然也不是。这样一来学生就要探究无数次,因为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高可以是0.1、0.24、0.312、0.4278……学生将无从下手。

2.教师指定研究边长为12、18、24、30、36厘米的正方形合适吗?

活动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得出结论,精心选择了边长为12、18、24、30、36厘米的正方形进行研究,以利于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正确结论。可是,指定若干个数据进行研究不符合“不完全归纳法”探索问题的常理。“不完全归纳法”是从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对象全体都具有这种性质的归纳推理方法。这里的“部分对象”应是“一类对象”中的任意“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应有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研究对象(边长为任意长度正方形)的权利,也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

总之,在此活动设计中,探究过程存在一定漏洞,得出的结论还不足以让人信服。

三、改进的建议

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笔者个人建议本次活动课的探究部分可以作如下改进。

将探究过程分为两大步骤。第一大步骤:初得结论。引导学生探究“边长为6厘米倍数的正方形怎样剪,折成的长方体形状容器的容积最大?”这时,学生可自由选取边长为6厘米倍数的任何一个正方形来研究。教师仍然提示“折成长方体形状容器的长、宽、高取整数厘米”以简化研究过程,方便研究。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可以得出结论:对于边长为6厘米倍数的正方形,当剪下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正方形纸边长的时,折成的长方体形状容器的容积最大。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正方形边长不是6厘米的倍数,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规律呢?转而进入第二大步骤。

第二大步骤:结论推广。让学生猜想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再想办法进行验证。这时就不再限定“长、宽、高取整数厘米”。在验证前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步骤中的记录表,让学生发现折成的容器的高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时,容器的容积变化特点是先变大,到达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再让学生讨论可以如何验证。实际上,验证时,学生可以先找出待验证的“最大容积”及这时容器的高,然后只需验证比这个“高”多一点和少一点时,长方体容积是不是比“最大容积”小就可以得出结论了。例如对于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学生猜想的结论是:当剪下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正方形纸边长的,即是2.5厘米时,折成的容器容积最大,这时最大容积是250立方厘米。学生只需验证剪下小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及2.6厘米(或2.49厘米及2.51厘米,或2.499厘米及2.501厘米……)时,容积是不是比250立方厘米小,如果是,说明猜想基本正确。

值得说明的是,在验证时应允许学生用计算器或Excel等工具,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操作、观察进行验证。

通过这样有层次的两大步骤,学生可以得出令他们信服的结论,同时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过程较为严谨。

四、补充的说明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从“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是需要证明的。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大量的例子指向它是正确的,可是无人能进行数学证明,所以至今只能叫“猜想”。那么本次活动中的结论对小学生来说是正确的,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质疑它。但作为教师,可以用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来得到这个结论。设原正方形边长为1,剪下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0

于是有:y=(1-2x)2x

=4x3-4x2+x

令此函数的一阶导数为0,即12x2-8x+1=0,可求得唯一的驻点x=。

当x=时,函数的二阶导数

24x-8=24×-8=-4

因此,当x=时原函数有极大值。由于在定义域内只有一个极值点,且是极大值点,因此也就是取得最大值的点。也就是说剪下的小正方形边长为原正方形边长的时,折成的长方体形状容器的容积最大。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镇第五小学 430300)

上一篇:对一道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学”的课本材料有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