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诚信的性质

时间:2022-10-13 07:33:55

浅析诚信的性质

【摘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是人性之善的源泉。它既是一种主观的道德准则,又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规范,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又是一种外在的美誉资源;既是一种社会道义的化身,又是一种商业功利的保障。

【关键词】诚信;性质;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社会责任

性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是人性之善的源泉。它既是一种主观的道德准则,又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规范,既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又是一种外在的美誉资源;既是一种社会道义的化身,又是一种商业功利的保障。

1.诚信是一种道德准则

是指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之合称,它是主体修养的标志,是主体品德的表征,是不断提升主体自身素质的条件,是推动主体自身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秩序的基础。他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统一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真实无妄,诚恳不欺,言行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中西方诠译的诚信内涵是基本相同的,但在阐述诚信产生的伦理依据时,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中国人的诚信观念是建立在“身份”伦理基础之上的。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里,主体在家族、村镇、部落、诸侯国中讲究诚信,这是身份关系中的一种宗法亲情伦理的表现。这种伦理要求:臣民忠诚于君主,子女孝顺于父母,妻妾忠贞于丈夫。这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试图摆脱这种依附关系,就会受到封建宗法的严厉制裁。这种身份伦理一直延续并深刻影响着当今的人们。西方人的诚信观念是建立在“契约”伦理基础之上的。他们的诚信之道实际上是一种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契约,把诚信视为主体的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法则,使道德与法制结合起来。格劳修斯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罪必罚”。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生来自私的,只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人类必须通过订立契约,由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指导人民的行为,以谋求共同利益。为了保证实现个人利益,就必须履行已经订立的契约。他进一步认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约即无正义,有约而不履行即为不义。

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真正的贤明之士正是以诚信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攸关个人利害之际,表现出贿赂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的品格。他们为维护人格的尊严而自重,为保持人格的纯正而自省,为防止人格的下滑而自警,为追求人格的升华而自励。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诚信是一种善良动机

从社会道德的层面来看,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至诚至善的推动力量是产生诚信的动因。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对行为的道德价值要以他的动机来评价,而且只能以他的动机来评价。一种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的爱好,也不取决于他所要实现的意图,而是取决于它的动机。所谓行为之良好动机或者“善良意志,并不因为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为它所期望的事物而善,也并不因为它善于达到的目的而善,而是由于意志而善。”[1]根据这一理解,街头小店挂有童叟无欺的招牌,商贩也确实对每个人都保持了价格一致,买卖也确乎是诚实的。但是,这远远不能使人相信,商人这样做是出于责任和诚实的目的。他们这样做“既不是出于责任,也不是出于直接爱好,而单纯是自利的意图。”[2]在我们看来,康德对于诚信的道德要求是乎近于严苛,但他却道出了诚信的本质。以诚信为手段而实现主体某些私利的行为,表明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纯洁,不能上升为道德层面上的诚信观念。道德层面上的诚信观念是以它的善良动机为标的的。

3.诚信是一种人性延伸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是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的,儒家学派认为:人生而具有善意,具有仁爱之心,人们通过教化可以培养诚信之德。诚信来源于人类的良知。西方人的诚信之道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的,基督学派认为:人生而有罪,人的种种灾难随着原罪来到人间,只有上帝才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道德的根源,相信上帝会拯救人类。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以我们的信心与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为信仰源于神,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智慧”为根据,宣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的道德趋于完善。

从组织层面分析: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行为是通过它的组成人员做出的。它的组成人员的善德决定了主体的诚信程度。亚里斯多德说:一个城邦,一定要参与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为善邦。[3]显然,主体组成人员的善德是组成善邦的基础。罗尔斯则进一步强调:主体组成人员所具有的影响是政府中一切好事物的根源和阻止一切坏事物的条件。一个国家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4]罗尔斯认为主体组成人员的善德是实现诚信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条件。只有立法者、执法者、检察者处于真诚,只有被法律约束者的承认,法律才能被接受,也才能够谈得上法治。

无论是从“原善说”还是从“原罪说”的基础上讨论问题,诚信都是这些理论的延伸,其目的都是为了维系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4.诚信是一种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主要体现为允诺规则和忠诚原则。罗尔斯指出:如果一个人在某些适当的环境中说,我允诺做某事。那么,他就一定要做此事,除非有免除这一允诺的条件形成。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则看成是允诺规则。[5]允诺规则适用于任何主体之间。主体做出允诺之后,就意味着其根据忠诚原则肩负起了履行诺言的责任。这种责任就叫做忠诚责任。忠诚原则是允诺规则的延伸。主体做出允诺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将这种允诺诉诸行动。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是否用行动表明其做出允诺时应有的良知、义务和责任,这是衡量主体诚信程度的重要标尺。

5.诚信是一种约束力量

这种约束力量是保证主体诚信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约束主体获取他人的信任的必要条件。那么,以什么手段来获取他人的信任呢?有的主体是以诚实的手段获取他人的信任,有的主体则是以欺骗的手段获取他人的信任。因此,必须用诚来约束信。也就是说只有出于真实的动机,采用诚实的方法,获取他人信任的主体才是诚信主体。这样的主体才能取信于人。主体的腐败与群体的不稳定往往是由说谎开始的。那么,主体为什么要说谎呢?一是为了主体利益;二是为了他人利益;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人类必须拒绝一切谎言。因为谎言是对人类的普遍伤害,他摧毁了道德之基,败坏了法律之源。法律以事实说话,即使一个微小的例外,都会使之变成一纸空文。当然,人是一个复杂奇妙的生灵,既负有诚信的义务,又负有保护生灵的义务,当这二者发生冲突时,保护生灵的义务自然取代了诚信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善良的谎言。我们称之为善良的谎言,并不是说我们否定谎言的可恶性。我们要注意和赞赏的只是某个主体在这一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恻隐之心和仁慈之情,而不是说谎本身。这一说谎只是被我们原谅,被我们允许。[6]因此,以主观恶性的欺骗手段获取他人信任的主体,一旦事实败露,必将陷入灭顶之灾。

6.诚信是一种社会责任

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的源泉,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的价值。[7]在我们今天看来,康德伦理学中的责任观念,已经具体化为人们的道德义务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社会责任。任何义务,当其被义务人违反时,该义务人便成为责任人;而他所违反的义务,便成为他的责任。那么,主体一旦违反了他的诚信义务,就必须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具体责任。美国奥委会主席鲍德温因学历造假被曝光,使她不得不辞去奥委会主席职务,同时也失去了其它一些国际组织的高级职务。日本众议院议员古贺润一郎因假学历事件,被;并被日本福冈县警方以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谎报虚假事项进行调查;最终被迫引咎辞职。《大庆晚报》总编辑王忠一在本报记者刘为强“藏羚羊照片造假”事件中,因负有疏于管理责任,被迫引咎辞职。主体成员的诚信及其责任导致其失去职务的事件,反映了主体成员不良的内在品质会动摇主体的道德根基。因此,诚信与主体责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次小的失信行为带来的竟是被彻底剥夺某种权利的惨重代价,这就使得诚信对主体及其成员的生命旅途具有了致命的意义。如果主体及其成员不为欺骗行为承担责任,那么接下来的必然是主体及其成员更多、更大胆的欺骗。一个只负有道德义务,不承担或者很少承担具体责任的主体,不会或者很少能肩负起诚信的责任。当然,也就无所谓诚信可言。因此,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主体纯洁的角度出发,能够约束主体以诚信之德行事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主体肩负起责任,成为责任主体。所以,我们说责任是诚信之源。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M].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3.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M].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7.

[3]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384.

[4]亚里斯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28.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34.

[6]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154.

[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9.

上一篇:人工感染猪囊虫病的实验报告 下一篇:提高真空抽气系统效率的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