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大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13 07:21:37

对中学大语文教学的思考

大语文教学这一称谓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将中学语文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大语文教学。所谓大语文教学,指的就是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行合理的整合,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辐射于学校、家庭及社会,把语文教学中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接受全面的培养和训练。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思考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已不应仅仅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怎么了”、“中学语文课怎么改”这一类问题上,而要进一步还原到那些最初的、更根源性的问题上来,即中学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到底靠什么?可以依赖哪些途径和举措?这是一系列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问题,而不仅仅是中学语文课的改革问题。中学大语文教学观的提出正是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这种需要,它建立在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研究、总结之上,是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一种预测、前瞻和明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大语文教学回顾

语文的内涵,教育家叶圣陶多次作过说明:“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做语文。”如此,中学语文教学当然就不应该只教书面语言或只教课本上的语言,还应教课本外的语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张孝纯先生指出:“语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发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而西方建构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该观点强调了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实质性问题。事实上,中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语文不仅仅是语言,还应承载过去和当下的文学、本民族和外来的文化。这个特点决定了真正的中学语文教育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而应该通过大语文教育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2.大语文教学举措

2.1教学目标要大

中学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兼顾思想品德、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智力发展诸方面的目标。它要求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又要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指导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既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读写听说能力,养成运用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又要发展学生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中学大语文教学高扬的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旗帜,它的一切都是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即要求中学语文教师通过知识传授、思想渗透、文学熏陶、语言感染及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文等。一句话,就是培养中学学生未来生活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2教学背景要大

人类文明上下五千年,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学则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生活的反映。翻开中学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孔子、孟子到、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及欧・亨利,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汇成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例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感悟、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能力,最终接受这份遗产,并把它传下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认为哪一种讲解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就详讲、多讲,否则,就少讲、略讲,甚至不讲,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即把对课文机械的、零碎的肢解和咀嚼这些理解课文的辅助手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事实上,登高才能望远,融会才能贯通,将每一篇课文从单纯的中学语文课本中,从繁琐的教参分析中解放出来,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讲,才能讲出中学语文课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学生才能从中获得系统的、有生命力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目的。

2.3教学空间要大

大语文教学把中学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在学习语文的空间上不仅指学校教育,而且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中学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后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往往会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选择思维发散点,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世界,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通过网络中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编写和利用,培养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睁开眼睛,打开耳朵,动手动脑,将课堂教学引向阅览室、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求异、求新的兴趣,将封闭式的语文教学转向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师生角色交互易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深入地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出面向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

2.4教学境界要大

新课程改革认为,中学语文是渗透人文精神、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而年轻学者则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真诚地告诫:“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即是说,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胸怀首先表现在关注社会、关注整体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即“反对把人当做一个东西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中学教师不仅应有博大的人文胸怀,更应在教育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应抓住人文教育不放松,进行理想教育,用崇高的理想鼓舞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让学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珍惜亲情,善待他人,既的吸收者,又的施予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点,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体会人文精神、塑造高雅气质,发挥中学语文“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作用。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学大语文教学观,更是新世纪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切实呼唤。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