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13 06:52:36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到国际化的教育,因此,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日渐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将深入分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在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更是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与世界上各教育发达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历史回顾和深入反思,有助于我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寻找不足,趋利避害,以期更好地完善与提高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活动。

1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积极性的意义

(1)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能够有效地引进境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日益增加,我国高校的资金情况已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同时也仍然存在投入建设经费不足的局面,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求学者的需求。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方法,可以使境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快速地进入我国,比如在教师资源、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甚至教学工具与设备等方面,通过整合利用与自我创新,进而有效达到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2)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以前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方法,多是通过译著、参观考察、国际会议等形式,多是间接的方式,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使我们可以参与其中,亲历亲为,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我们可以在合作办学开展的过程中直接接收与消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方法,能更有效地促进我们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提高师资水平,使其更能与国际接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知名度。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持续加速涌入我国,对各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高校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项目,引入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我国高水平师资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合作办学还可以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师资去国外机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师资,互助交流,带动本地师资的发展,使专业与文化交流融合,形成良性循环,对提高师资乃至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高。

(4)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又一重要补充,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高校管理经验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之更为规范化和国际化。

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的总体水平较低。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教育层面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样一来,合作办学的目标也应适应性地调整。目前,我国高校中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既有重点大学,也有一般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的院校。这些学校层次不同,办学的要求和目标自然不尽相同,但实际办学中却出现了培养模式雷同、专业类似、就业目标定位趋同等问题。此外,外方合作者的资质与水平也是一个问题,我国支持与鼓励高校与境外具备优质教育资格及在教育和学术水平上与我国相当或略高的学府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然而,事实是我国一些高校在寻找合作伙伴时,由于经验的不足和缺少对于对方资质的核实,与一些资质较差或是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外方教育机构进行了合作(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个别国内学校办学者为利益所驱使),导致办学水平低下,甚至影响了高校的声誉。

(2)合作的专业领域偏窄且特色不足。从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和学科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管理类等对硬件投入较少的教育专业,像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的医学、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我国急需而国外领先的专业涉及却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我国高校拥有了更多的在办学方面的自。这既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由此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专业设置权由国家下放至高校,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如此,虽对于人才现实社会发展的短期需要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也使破坏了专业设置的发展性与系统性,极易造成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

(3)实际运行管理体制不完善,很难体现国际化水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些高校欠缺基本的办学条件,缺少基本的硬件设施,如专业性的图书和资料、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规范,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面也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在引进的过程中体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吸入,包括教材与培养方案的引进,也未经过本土化的整合过程,致使教育内容与我方教育需求脱节 ;二是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引进,而是仍旧使用本土同类内容,致使产生“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教学管理水平的方面,管理队伍松散,不专业且综合素质不高,规范化的、 国际化的,能体现合作办学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还未曾建立起来。

(4)高校合作办学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曾明确指出教育为公,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项目往往会得到更多优惠的支持政策。但市场经济下,营利的目的,如果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当然也无可厚非也无法避免。因此,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与营利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成本与收益的非阳光性。从而也成为制约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3 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1)对于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大学,在进行对外合作办学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境外合作机构。比如,对于重点大学和211工程的大学来说,它们本身无论在学术水平还是硬件设施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对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这些大学应选择与学术与教育水平相近或更高的国际一流学府或机构进行项目的合作,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及资源,充分利用其学术上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重点大学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国际知名度和学术水平。作为国内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把对学生的培养应着重放在应用上,或是说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上。此外,此类高校与外方合作者合作时,同样需要考虑其资质和水平问题,其一在政府审批环节,要加强对境外合作机构的水平与资质的甄别与鉴定,确保其质量,严格为高校把关。其二,国内高校在寻找境外合作者时,也要进行实地的考察与调查,对对方合作的真正目的与意图等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加以鉴别与核查,以保证求学者的利益不受损害,高校自身也能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2)依据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自主调节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国家的政策调控相结合。在注重市场的同时,注意学科体系的发展性与前瞻性,既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在不同水平与层次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与管理上要分工明确,管理明确,标准明确,强调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使政府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落到实处。

(3)完善高校内部的管理,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尽快制订和确定一套科学和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管理的评价标准,使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质量评价指标化,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管建结合,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学科特色化、课程建设和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以及管理体制科学化,促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此外,对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与创新水平,定期考核,竞争上岗,从人力的层面提高素质,增强软实力。

(4)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措施以保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公益性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管政策与法规,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合作办学进行有效监管,督促有关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收费项目进行收费,对于收费情况和收费标准进行及时公布,财务透明化。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该实行“政校”分开,实行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项目主管)负责制。在董事会成员的组成上应鼓励多元化,除了有与双方有利益关系的成员外,还应让与学科发展有关联的一些学者、专家参与其中,有利于领导层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办学过程中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避免性质的管理,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金辉,刘志平.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J].江苏高教,2007.6.

[2] 王琴.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 金之亮,黄桂荣,长江.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4] 张国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1.

上一篇:大学与职业的关联在教学中的转化及作用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营销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