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时间:2022-10-13 06:38:58

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摘要】

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

【关键词】解读文本 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

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怎样去影响学生呢?

1.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既传输自我良好的情感又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

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警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设想”中提出的未来人才素质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问题、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上述目标为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依据。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优劣决定于教育,作为基础的、核心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的需要,适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学生通过感悟与运用,教师“润物细无声”自然水到渠成。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

另外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回避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理想化。文本解读更多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文本解读要摒弃习俗,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案的改革 下一篇:如何做一名好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