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中诗歌鉴赏的教学

时间:2022-10-13 04:20:06

浅谈新课程中诗歌鉴赏的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反映生活歌唱生活的艺术。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性操、涵养性灵、丰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诗歌较之其他文学,具有严谨、纯粹、精微的特点。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呢?

一、诗歌语言的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由一系列语言构成的有机体,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诗歌是语言的变形、浓缩、无序的组合,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严谨、精炼的特质。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人是通过几组寻常又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充满凄冷孤寂之感的意境。诗歌更善于通过各种语法的运用,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如《天净沙・秋思》中,诗人不求主谓结构的完整,而是把九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列在一起,同时以多层密的排比形式,显示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深远的艺术境界,更说明诗人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使诗歌的含义更深远。

二、诗歌意象的把握

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诗歌离不开景和物的描写,即客观的“象”,也离不开抒情,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主观的“意”,象和意的结合,就是“意象”。诗人往往创造一些象和意构成整体抒感。中国是诗的国度,可以说诗歌的意象是丰富多彩的。如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兰代表高洁,牡丹象征富贵,小草生生不息,红豆寄相思,菊是隐逸者,鸿雁传书是对亲人的思念。诗歌中意象的体现往往是作者形象的映射。在诗歌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许多意象,如《诗经・采薇》“杨柳依依”中的“柳”给人一种离愁别绪的痛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中的“柳”是写边地景物的荒凉。所以,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同时诗歌意象的构成,作者可以通过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另一物象上,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愁心”托给了明月,意象中的“心”具备原来并没有的性质。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看则是意象的组合,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达到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艺术效果。

三、诗歌意境的体会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人以独具特色的慧眼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往往好诗的意境是诗人个性的体现,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想法。如秦观《鹊桥仙》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展现;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意境多么富有个性。正如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形神兼备一样,中国古代诗歌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我们要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更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于苍古意境中,感悟古人古诗。

四、诗歌艺术的鉴赏

一切文学都是感性的,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诗歌的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能力的体现。然而,由于每个人鉴赏艺术的经验、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艺术灵感都存在差异,对同一首诗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水平,养成良好的阅读古代诗歌的习惯,提高古代诗歌审美素养。同时,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朗读培养语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建筑美、音乐美,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形象色彩和感彩的词,而诗人精于音律,尤其是善于将语言变化与声情结合起来,再者叠音词的连用增强了艺术效果,表达了词人创深愁重的感受,十分耐人寻味。

五、诗歌表现手法的融会贯通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是高考命题者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一个方面。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常见的为描写和抒情),用典、衬托、欲扬先抑、细节描写、白描手法等。又如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秋。如“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开头写“闺中不知愁”,正是为后面的“悔”做铺垫,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同时运用了“柳”与“留”的谐音,说明了主人公内心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的微妙把握。

总之,诗歌鉴赏不仅要着眼于诗歌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要透过诗歌的外表,寻求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同时要注意主客观这两个方面的高度融合,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及意象所要体现的最高境界──意境及表现手法,才能完成诗歌鉴赏的全过程。

上一篇:让兴趣从语感中升腾 下一篇: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