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态课堂 彰显生命本真

时间:2022-10-13 04:19:40

追寻生态课堂 彰显生命本真

语文课堂要实现优质轻负,必然得回归生态。而语文课堂的生态,与自然生态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态的语文课堂,是指教学中要坚守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核心价值,追求“简约而不简单”,努力减少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教学媒体的过度运用和单项信息的过度重复。“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清其源”(陈子昂语)。

一、生态课堂是人文滋养和语言发展共融的课堂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辨析与运用。因此有专家提议“让语文再‘语文点’”,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得其“意”;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得其“文”。这样文意兼得,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文滋养和语言发展交融的课堂应努力寻求最佳的平衡点,既不虚化了语言学习,也不能尽是枯燥的文字训练,而是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有机结合。教师深谙“语言是存在的家”,文字是心灵的寄托。语言的精炼就是思想的深邃,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因此,教师总是要把语言形式与课文内容看成是一个统一体,怀着“慢慢走,欣赏啊”的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沿着文字的幽径,欣赏一路的奇花异草,迤逦走向作者精心营造的精神殿堂——学生栖息的精神家园。王尚文教授说:“人文原在语文中。”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过程,训练语言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孩子的精神境界,生态课堂在学生人文滋养和语言发展交融中打下精神的底子,让生命之树与语文之花交相辉映。

二、生态课堂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共存的课堂

教学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也并非意味着奉行自然主义“内发论”,不可走向极端。教育是传承社会生活经验,培育人的社会活动,须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在情感、认知和技能等方面整体发展。我国《学记》称:“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现代教育对教育功能尽管有多种诠释,但无一不体现两者的统一:教育是“抚育、自身生成”;教育是“引导、唤醒”等。因此否认价值引导就是放弃教育,放弃教师责任。

语文课堂中虽强化对文本的价值引导,但并非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建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侵占学生的话语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让学生在自主建构、探索、体验、交流中把握规律,触类旁通,在课堂中产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迸发出语文课堂的灵性。智慧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问题探索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当学生茫然时,给他们以启发;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给他们以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到课外,让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才是充满和谐氛围的智慧课堂。

三、生态课堂是职业追寻和个性成长共赢的课堂

语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

上到学生心里的语文课是灵动的诗篇。语文课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荡。因此,语文课要集语言、认知、情感、人文的培养于一体,由平面变成立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选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给孩子以启迪,能拨动孩子的情感的琴弦,“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孩子们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上到学生心里的语文课应是学生心灵的天堂。语文课堂是什么?应该成全孩子的发展,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得到放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指向生命本真的语文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是一种繁华落尽后的真淳,是一种对和谐课堂最高境界的追求,是师生共享语文学习的美妙历程。回归生态,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诗意;回归生态,让语文课透出生命的本真之光。

上一篇:中职学校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探索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不要忘记对学生心灵进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