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的芳踪

时间:2022-10-03 01:05:02

摘 要:导游工作是一种展示美、传播美、甚至创造美的工作。因此导游员本身的审美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审美眼光也是导游综合素质的反映,是长期的知识积累沉积后参悟而成的,是细致的观察和反复的思索后灵动的闪光,感知于心,而流于挥洒自如的讲解。

关键词:美;导游服务;旅游审美;审美修养

审美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象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等各种形式的美。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导游员充当着一条纽带,连接着游客与审美客体,从这一意义上讲,导游工作就是导游服务人员引领游客发现美、感受美、认同美的过程。于是导游人员很自然地成为了美的传播者,所以导游员就要在导游过程中时时处处注意美感的体现。

一. 何谓“美”

从古到今,中外很多伟大的学者都对“美”进行过诠释。西方关于“美”的表述最早在古希腊时期,而在中国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是“恰当、有用、有意的视听”;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合目的性的一种形式”;黑格尔则视美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的美学思想同样丰富多样,孔子以“礼仁”为美,孟子以“充实”为美,荀子则以“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美是富于思辩性的,是哲学空间中永远都值得被关注的本体。哲学大师们在对美做出判断的同时,也不无感慨道:“美是难的”(苏格拉底),“美是迷样的东西”(康德)。在种种难题面前,庄子则显示出了他的逍遥本色,用“各美其美”折中了各家之言。于是激烈的论争趋于平和,也正符合了民间“情人眼中出西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说法。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看,“美”被分解为“羊大”或“羊人”。如果把“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想相关联。而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共同的趋向,说明美的存在应以人为本。

旅游中的美也是如此,与人息息相关,或因人而美,或被人认定为美。美总是迷人的,是令人神往、令人探求的。美丽的桂林山水,动人的西湖景色,雄伟的泰山,秀丽的峨嵋,黄山的滚滚云海,九寨沟的涓涓细流…… 大自然无私的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美。[1]还有各种文学、音乐、建筑、雕塑、绘画等等都弥散着浓郁的人文光芒,释放着令人赞叹的美丽。这些都可以成为引起人们旅游审美活动的客观因素。人离不开美,离不开对美的追求,人们爱美、追求美的本能,成为旅游审美活动的主观因素。

二.导游员在导游过程中的美感体现

导游在旅游审美活动中,与旅游者构成了一种十分密切的审美关系。可以说,导游与美、与审美活动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导游过程也就是对游客审美活动的引领。在这一过程中,导游员分别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即: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以及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一)导游员自身的美

导游员工作在旅游服务第一线,旅游者有最直接的接触,所以导游员的形象极具代表性,旅游者在对其他审美客体进行关注时,也会同时关注导游员。因此,导游员作为美的传播者,自身也应具有美的特质。导游员作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集中表现在其仪表、风度与心灵三个方面。[2]

1.仪表美

人的仪表美表现为形体美、服饰美、发型美等元素有机结合。导游员的仪表美直接影响着旅游主体的审美知觉,会给整个旅游审美活动营造一种积极而欢快的氛围。仪表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体的精神面貌和审美修养,还可以折射出其所代表民族的素质和形象,以及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所以对具有代表的导游员来讲,仪表美的社会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2.风度美

一个人的风度,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是社交中的无声语言,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所谓的“风姿”、“风采”、“风韵”都是风度的具体表现。欣赏风度,讲究风度,可以说是人类的共性。同仪表美一样,风度美也是社会生活美的一项具体内容,但它比前者更显得含蓄蕴藉一些,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产物。风度既是人的内在美,也具有感性或外显的特点,可通过站态、坐态、行态、手势、表情态势语言表现出来。导游员平时要注意自身风度的内在养成,并注意在服务过程中态势语言的合理运用,塑造出自身内外兼修的风度美。

3.心灵美

心灵美是人性的内在光芒,是人所表现出的美的基石与依托,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之美的结合。外在美固然重要,但内在美更为可贵。在旅游审美过程中,旅游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导游员的赞美,也是从良好的第一印象最终深化到对其心灵美的欣赏与认同。导游服务人员的心灵美可以直接表现为人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的情操,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上。

(二)传递美的信息

导游通过语言传递美的信息。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传达意义、思想、情感、与态度的媒介或符号。对于导游员来说,语言艺术化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旅游审美的质量。导游员对语言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游语言要准确

所谓准确,含糊其辞无论在任何交际场合都会使人感到不快,尤其是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不美,还会导致误解,同时还要注意恰当的用词。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讲解景观对象的背景、形态、特征、功能等内容时,要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对各类知识尽量精准的掌握。

2.导游语言要富有音乐性

所谓音乐性主要是指语调的高低、语句的长短、语速的快慢,也就是语言的节奏感。游客在进行旅游审美时,往往会有主观的情感体验,平直的讲述是索然无味的,抑扬顿挫、快慢适中,富于音乐性的表达,充满节奏感的宣讲会很自然的使游客产生共鸣与默契,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

3.导游语言要富于情感性

导游在游客进入审美观照的前后,往往需要对景观对象的审美意味和价值进行口头的描述或渲染。在这里,讲解语言不应是直陈的、抽象的或程式化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富有感彩的。在导游过程中,要唤起游客的共鸣,就得在讲解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要情真意切。语言的情感性不仅指有声的感叹语所产到的情绪信号,而且包括无声语言的直观性情感表现,如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

4.导游语言要生动、风趣

如果导游员的讲解绘声绘色、生动鲜明,游客就会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事物的形与神,进而感知和理解事物的内在审美价值。这就要求导游员在掌握丰富的景观知识和语言词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修辞,创造出生动的语言画面,给游客以美的体验。而语言的风趣是活跃气氛、消除旅途及审美疲劳、振奋精神的有效方法,使得审美氛围轻松愉悦,同样也能为游客带来审美的满足感。

(二)协调审美行为

在同旅游者的审美关系中,导游员还扮演者协调旅游审美行为的角色。这既是导游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是旅游观赏主体的实际需要。在旅游审美实践中,导游员往往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与地貌风物知识,主要从旅游观赏节奏等方面来协调旅游者的审美行为,以便使其获得最大的审美满足。生理节奏正常,人体内部机能才能处于稳定状态;心理节奏适度,人的内心生活才会趋于平和。同样,观赏节奏正常,人的审美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旅游者具有生理心理结构的个体,旅游审美是一项有关体力和鉴赏力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因此,导游员应从本体出发,是观赏节奏符合旅游者的生理负荷和审美习惯。

三.导游员审美修养的提高

导游工作是一种展示美、传播美、甚至创造美的工作。因此导游员本身的审美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不具备审美的眼光,导游员就无法向审美主体展示美,传播美。审美眼光也是导游综合素质的反映,是长期的知识积累沉积后参悟而成的,使细致的观察和反复的思索后灵动的闪光,感知于心,而流于挥洒自如的讲解。只有当导游员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较高的审美修养,才能够理解美的事物,并将其传达给别人。

导游工作者需要培养自我的审美意识,继而弄清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以便增强导游讲解的针对性。同时还要尊重游客的审美习惯,灵活运用旅游观赏原理。同时,导游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导游工作者们运用美的眼光不断摸索经验,提高再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修业,《旅游美学》[M].南开大学出版,2000.10第2版

[2] 陈蔚德,《我的导游生涯》[M].中国旅游出版,2002.6 第1版

作者简介:李新(1983.4~),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历史系教师,双学士,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音乐教育。

上一篇:旅游开发中历史文化遗产活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建筑前行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