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种信仰的追寻

时间:2022-09-24 09:36:04

舞蹈是一种信仰的追寻

[摘 要]舞蹈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它是一个寻梦的探寻过程,一种信仰的追求,当我们拥有对舞蹈坚定不移的信仰与追求,就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舞蹈 信仰 宗教

舞蹈随着人类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今时生着巨大的变化,不论是从横向与纵向的角度它都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兴衰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整合,发展,创新,摒弃……周而复始、然而什么是舞蹈?究竟怎样的形式可以称之为舞蹈,可谓众说纷纭。

纵观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在为“什么是舞蹈”给出自己独到的阐释。班固在《白虎通·礼乐篇》中这样论述:“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中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舞蹈是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而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表现人们主观情感为特征的。”我国当代舞蹈家中最早提出舞蹈定义的是吴晓邦先生,他认为:“舞蹈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它是藉着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去分析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动的现象’,而表现出各种‘形态化’了的运动,这种运动不论是表现了个人或者多数人的思想和感情,都称之为舞蹈”。这些是东方人眼中的舞蹈,那对于西方人呢?美国现代舞蹈之母伊莎多拉·邓肯认为:“舞蹈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类灵魂中最崇高也是最内在的各种情感,即那些来自于神祗——太阳神﹑森林神﹑酒神﹑爱神,以及活跃在我们心间的情感”。通过以上观点的例举,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自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大都围绕在一个主题上,那就是舞蹈是通过“人”这个物质的载体来传达某种感情和思想,以及表现人类某种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最终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人的表现意识。因为舞蹈在不同人心中,因各自的地位和所处位置的不同,是有巨大差异性的。在一般的观众看来舞蹈就仅仅是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在初学入门的爱好者眼中,舞蹈像爱丽丝梦游记中的仙境,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带来生命中清新的空气等等。

笔者作为一位多年从事舞蹈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个人的见解当然不能如这些大师前辈们那样阐释精辟独到。但是,我对舞蹈是什么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我认为舞蹈是一个寻梦的过程,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自我的追寻。说舞蹈是一种信仰,这是因为:

一是在我看来舞蹈是融进血液的珍宝,并将她视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是什么?当然绝对不排除她会给我带来物质上的回报,这是低级的追求。如邓肯所说:“如果仅仅将舞蹈看作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消遣那是亵渎舞蹈。”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为舞蹈疯,为舞蹈狂的人舞者。他们一生都在跳舞,一生都在思索,不论是清贫还是富贵他们不离不弃,不屈不饶,甚至有时体无完肤,心身疲惫。魏格曼、坎宁汗、杨丽萍……他们在舞蹈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闪光的足迹。虽然他们不断被众人质疑和推崇,但是他们成为舞蹈界的楷模和典范,他们的舞蹈让人们铭记在心。舞蹈界就是需要这样的典范立在那里,让后辈去瞻仰去超越。所以我想说舞蹈是一种信仰,是舞蹈人的信仰。这种信仰是那些一路追随舞蹈锲而不舍的人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在他们心中舞蹈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抒发感情”、“表现自我”、“张显个性”来诠释,舞蹈已经融化在他们的生命中,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自身前行的步伐。如同一切最虔诚的教徒那样恪守着教规教义,不迈雷池半步,保持舞蹈人的风范和准则,将其视为一种信仰,虔诚的去追寻梦想的过程。虽然此观点对应的人相对狭窄,但是我认为这些站在舞蹈金字塔塔尖,视舞蹈为信仰的人,他们的信仰是需要我们这些后辈来推崇和继承的。

二是将舞蹈视为一种信仰,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理解,那就是从人类的宗教和巫术来说。从原始时代直到当今社会,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宗教对舞蹈动机及表现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当我们梳理出它们各自发展的线索,就可以探寻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异同。舞蹈是出现得最早的人类艺术,早期的世界各民族的宗教仪式中,舞蹈往往扮演着沟通神明、驱赶邪恶的重要角色,是与求雨、抗旱、驱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种人类精神生命需求紧密配合的舞蹈。宗教舞蹈采用的是舞蹈的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蹈的形体语汇,包涵的却是宗教的内核,渲染的是神佛的威慑力量。它以舞蹈的语言,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宗教舞蹈既具有宗教文化艺术的象征意义,又包含着各个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有研究发现,在世界各民族中,宗教的地位越高,越虔诚,宗教在民俗文化中的色彩越浓厚的民族,往往也是一些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人类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原始宗教﹑魔法巫术﹑祭祀礼仪都可以视为是一种信仰,从对舞蹈的起源研究来看巫术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在西方最为流行的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得到不少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文理学家所赞同。德国的民族学家威兹格兰德提出的著名论段:“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我国自古,巫术和舞蹈就是相关联的,古代书籍文献中,有关巫术舞蹈和祭祀性舞蹈的材料很是丰富,如《葛天氏之乐》中的“敬天常”和“颂地德”的内容。在广西明江岸边的花山崖壁画,是先人对蛙图腾崇拜和进行祭祀活动的舞蹈场面的记录和写照。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宗教与舞蹈是相辅相生的。宗教以及宗教舞蹈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宗教形态以及宗教舞蹈形态是人们感情意志的具体行为符号。有什么样的宗教就有什么样的宗教舞蹈形态,宗教舞蹈作为宗教形态的元素组成部分,两者又具有相对统一与相对独立的辨证关系,宗教中融入了艺术因素,艺术中存在着宗教因素。

三是宗教与舞蹈的性质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首先,宗教和舞蹈都带有情感性,信仰实际上就是信仰者对信仰对象感情的亲和性,宗教大多都以感情的传输,使信仰者从心理上体验到自己同神灵的亲近联系,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作为舞蹈艺术更是要以情动人,如魏格曼所说:“没有狂喜就没有舞蹈”。很多时候舞蹈是一种最佳的情感宣泄和迸发的媒介,舞蹈最大的特别就是常于抒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宗教和舞蹈都具备一种虚与实的成分,宗教是靠人类的幻想构建起来的一种完美的神的天堂世界,然而想要更加真实,就要把神的形象具体化,于是出现了佛像,十字架等等,这无疑为宗教的传播带来无可估量的力量,就是这样实在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作为舞蹈,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舞蹈的编创构思都是蕴涵在大脑的虚幻的东西,只有通过人体的动作,将其脑子中的意向呈现出来,作为一个实在看得见的事物时,他的存在才是能被人接受和认可的。

综上所述,笔者想阐述对舞蹈简单的认识:舞蹈是一个梦的探寻,一种信仰的追求。当我们拥有对舞蹈坚定不移的信仰,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新舞蹈艺术概论》 1952年版

上一篇:艺术院校教师 “说课”活动探讨 下一篇:社会发展对舞蹈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