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时间:2022-10-13 03:29:48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贯彻和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广大教师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提升语文课堂内涵,实现教学相长。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对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并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重重障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彻底废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必须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能使课堂“活”起来的好方法。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当下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比如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小故事,或借助录音、录像、ppt等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把心投入课堂,增强课堂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针对不同的重难点,设置与之相应的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引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在文本的具体研习方面,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里充分“动”起来。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求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在我看来,语文学习是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高中教学任务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加之学生对自主探讨模式的陌生,往往使讨论热闹的开展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一过程中,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而能力强的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可能只是在表面打转。这样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设置高质量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并且采用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等形式,“授之以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互相探讨得到最终结论,并对讨论的过程做好记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教师要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的学习不同于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作品中,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此外,教师还可以把自己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肯定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要比其他学科丰富得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语文教学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以便能切实提高我们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如此,语文老师可宽怀矣!

上一篇:构建历史问题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语文课堂,你“动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