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优化

时间:2022-10-13 02:57:12

浅析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优化

【摘要】课堂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论文从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指出了优化高等院校教学过程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管理;高等院校;教学过程

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院校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化教学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是高等院校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要实现在高等院校教育的全过程都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目的,优化高等院校教学过程必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运作。

一、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要符合能力本位思想

当前,现代科技知识总量迅猛增长,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我们必须向现代教育技术要质量、要效益。学校在教学构建上要把握六个方面:

一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可以借鉴CBE教育理论,以能力本位来开发课程,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

二是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课程。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进行课程改革、组合和调整。这样的分类组合,每个模块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形成课程的集约化,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确立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就是代表相应专业技术最新发展水平,反映专业核心技术的专业骨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新而尖,教学要求高而严,是构成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

四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和认真推敲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衔接、纵横关系等,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五是加强实践性教学。各项技能的训练应有指导书或教材,确定分阶段训练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使技能训练真正落在实处,要逐步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六是教学计划要富有弹性。主管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预留一定的机动时数,以利于各校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使教学计划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

随着生产,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呈复合型的趋势,工作在第一线的人才应有比较强的横向拓展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机的综合,避免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学以致用;也有利于腾出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提高办学效益,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当务之急。事实证明,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谁用得早、用得活、用得好,谁就能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主动。各级各类院校要根据总部的统一部署,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立足前沿,量力而行,把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建好、管好、用好,不断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适应能力培养的需要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从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来构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诱导教学法和小组学习法等,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已使教学手段发生质的飞跃,使教学活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尤其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彻底打破时空界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各种教育资料的共享,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据此,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开发、制作并应用各种教学课件,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校教育走上现代化的轨道。

四、教学管理要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抓教学管理应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教学管理规范化。抓教学规范化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突破口,要对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作出统一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教学工作规范》、《师德规范》、《教师年度考核办法》、《实践性教学管理办法》、《考试管理规定》、《科室岗位职责》等。学校通过制定这些管理制度,做到对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上满足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将每位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市置的作业等全部输入电脑,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校园管理网随时检查、调阅,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充分利用交互式教学系统的功能,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随时组织人员在主控中心听课、评课,切实保证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建立学科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实行计算机阅卷或流水改卷,确保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三是教师考核科学化。要认真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对教师的工作状况制定出可量化的考核标准,通过考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优化。

五、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不仅要学生的发展,也要求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与突破自我的勇气和能力;提高对最新研究信息的敏锐意识,能在不断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善传统的不对称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师生之间不可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探讨科学知识,更谈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首先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与老师允分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庄这种环境中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策略研究 下一篇:互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