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 培养行为习惯

时间:2022-10-13 02:15:51

浅谈课堂教学 培养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育人为天职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把课堂变成获得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拥有自学能力的地方。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呢?实现行为习惯的培养呢?

一、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无法离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作为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校要求教师压缩课堂集体授课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思考空间还给学生,直至把整个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大力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自学习惯和合作习惯,逐渐过渡到让学生养成课外自学习惯与合作意识,逐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新课程专家所追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形成,以让学生在学校就获得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

二、课堂应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关注教师拥有的知识量,而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教学观念,提倡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观念,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而实现师生知识交流的前提是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如在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时,常常摸摸这位学生的脑袋,拍拍那位学生的肩膀,告诉他们作业的“优秀”之处,课堂表现“令人满意”的地方;通过师生共同参加文体活动、课间个别谈心、课堂关注性提问、作业的激励性评语、通过学生家长转达老师对他们子女的期待等多种办法,不断加深师生的情感,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

三、课堂应成为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

在幼儿园的课堂上,笑容可掬的幼儿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就会伸起许多白白嫩嫩的小手,有的孩子还举起了双手。那充满渴望的眼神,那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让人不激动都难;在小学教室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许多问题;对于教师的提问,初中学生开始学会了“客气”,高中学生多数沉默不语。换句话说,经过教师多年的培养,许多高高举起的手放下了,不少学生开始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生失去了求知欲,开始变成“没问题”学生,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正因如此,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专家们把“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定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追求把学生的旧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互相帮组、学科小先生的指导、小组间的合作、老师的点拨等途径及时给予解决。学生在解决了旧问题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并带着新问题离开教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成为“流动的活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克服求同、从众心理,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说“不”,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塑造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让每个学生取得突破,求的实质性进步!

四、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地方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学习上长期处于失败状态的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应让学生尽可能地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产生快乐。可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坚持正面鼓励为主,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从学习的进步中,从同学的掌声中,从教师的欣赏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自信心与快乐感。

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快乐。可以通过教师坚持多微笑少生气、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坚持师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的原则,坚持课堂讨论问题口气平等,允许学生质疑老师、问倒老师,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用课前让学生听音乐、学生轮流表演、讲幽默笑话、介绍最新信息等方式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价值也更主要地体现在课堂上,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为打造高效课堂奋斗不止。

上一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 下一篇:四部曲奏响打击乐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