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 感悟人生

时间:2022-10-13 01:16:12

品味经典 感悟人生

【内容摘要】作曲家许镜清在2014年曾为郑州师范学院师生做了一场生动的学术讲座,令作者难以忘怀。许镜清就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片头音乐《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等经典歌曲的创作过程与构思、歌曲创作过程中的创作规律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不仅要有娴熟的创作技巧,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锐意创新的魄力。

【关键词】许镜清 歌曲 创作

作曲家许镜清于2014年曾来郑州师范学院做学术讲座。当《女儿情》《天竺少女》等一首首经典老歌在耳畔响起时,仿佛把大家又带回小时候观看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光里。

一、片头音乐的创作

谈起关于电视剧《西游记》片头音乐的创作,许镜清回忆,杨洁导演当时仅告诉他需要一段2分半钟左右的片头音乐,如何创作让他自己考虑,届时剧组将会根据音乐配画面。为了这段音乐,许镜清苦苦思索了3天3夜,《西游记》中天上、地下、洞里的各种妖怪,玉帝、嫦娥、仙女等各种神仙人物,像过电影般在脑海中闪现,可却无从下笔,写不出一个音符。许镜清认为,纯音乐(没歌词)的创作很难,尤其是像这样一部经典小说改编成神话剧的片头音乐,需要用高度概括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能带给听众充分的遐想。偶然间,他遇到工人敲着饭盒去食堂吃饭,“xx x xx x”的节奏配着模糊的腔调,刹那间触发了他的灵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于是有了“56 63 61 63”这段音乐。这句旋律一经奏出,立即移调重复一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讲到这里,许镜清对学生们告诫道:作曲要学会反复,尤其是要反复最好听的部分,这样旋律才易于被听众记住。但是,切记避免机械、不变的原样重复。

开场确定用电子和声器做出带有神话色彩的音乐音响,应着“茫茫大海之滨,神猴出世”的画面,展示这个大自然育化的骄子;由天边传来女声合唱、弦乐演奏的仙乐,配合着“嫦娥舞蹈”的画面,展现了仙人的生活;带有辉煌色彩的管乐旋律表现了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历尽沧桑、不畏艰难险阻、一路降妖除魔、长途跋涉、不得真经不罢休的取经精神。

后面的音乐如何创作?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许镜清夜不能寐,脑子里全是《西游记》中的各种角色形象。一天早晨突然远远飘来一个女声,于是立即写下了这段音乐。应该说,当时在器乐中加人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却造就了经典的片头曲。

怎么用音乐表现孙悟空精灵古怪的性格和上天入地的本领,的确让许镜清费了不少脑筋,琢磨一番后,他想到了电子鼓。许镜清说:“就是觉得别的声音代表不了,都是往下掉的,只有电子鼓一打,孙悟空就飞起来了。”就国内而言,在当时电子鼓的应用是首次,此外,还应用了和声器和电吉它,而且用的都是哑音档,这在当时来讲绝对是大胆之举。果不其然,此举引来批评之声:“曲子中电声的使用太‘洋’,不够民族化,尤其是‘啾啾――’的电子鼓声音,有损名著的形象,音乐缺乏时代感,要用民乐来表现我们自己的古典名著。”甚至一度要将这段音乐换掉。“要不是杨洁导演据理力争,这首曲子就被拿掉了,没有杨导,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因此,艺术的创新是需要勇气的。”质朴的语言反映了许镜清一颗感恩的心和对青年学生的关爱、引导。“其实,这段音乐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传统的和声,ⅠⅣⅤ级,再就是降Ⅵ的使用,配器也再简单不过了。也许是用最简单的手法描写了最复杂的东西吧。”不经意间,许镜清道出了艺术的创作真谛。

这段片头音乐,先是和声器连续八分音符在4M4拍中的演奏,让人精神振奋,更催人奋进;接着是电子鼓的“啾啾啾”的声音,孙悟空横空出世、破石天惊、连翻筋斗云的神奇与潇洒,应着“茫茫大海之滨,神猴出世”的画面;小号和铜管的音乐雄壮、有力,代表着一种正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力量;天边飘来女高音及女声合唱、配合着弦乐演奏,展现了仙境的生活。那其实是一种代表美好、虚幻和仙境的东西,一切人世间的真善美都任其天马行空,充分赋予了听众无限想象的空间,最后的竖琴华彩和辉煌的结尾则象征着美好的归宿。整段音乐似乎在叙述一个人生哲理:横空出世,忍受岁月中的孤独,抵挡成长中的诱惑,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终会苦尽甘来、修成正果。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奋斗、期盼的人生么?总之,听片头序曲的过程,就像老残听王小玉唱鼓书,“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二、《女儿情》的创作

《西游记》歌曲大部分都是阎肃作词,唯独有两首不是,一首是《女儿情》,另外一首是《取经归来》。当《女儿情》的音乐写出来之后,歌词作者杨洁导演非常喜欢,感觉原来的歌词似乎与她自己对剧情的理解有出入,于是按照韵律和节奏的感觉,重新逐字逐句推敲完成。录音的时候,由当时青年歌唱演员吴静演唱,杨洁导演专门交代给她录一盘,录完以后就揣兜里,走到哪儿都给人放,可谓是爱不释手。

谈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许镜清道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往事,与自己的感情相关。在写《女儿情》时恰好找到了抒发的对象,他倾情把女人最美、最温柔、最可爱的形象化作了音符……于是,便有了亿万观众为之倾心的旋律。正如女儿国国王扮演者朱琳所说,人有七情六欲,一生难免会碰到很多诱惑,能够像女儿国国王那样识大体,明大义,把爱情当作一种憧憬、一种追求、一种享受,其实就是进入了一种境界了。“写歌主要是把一种内心感受通过歌词化成音符,它不是文字也不是图像,更不是语言能说清楚的。作曲家要遵从内心的感受方能写出好的作品。”许镜清如是说。

三、《敢问路在何方》的创作

那是1983年的冬天,天空飘着雪花,许镜清坐在去单位的公交车上,不时往窗户外边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小商小贩特别多,他们在忙碌的叫卖东西。看着他们为了生计奔波、劳苦的情形,许镜清就想到:人这一生何尝不就是这个样子?人的一生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什么样的结局才是人最好的结局?突然间就冒出来了“一番番春秋冬夏”的旋律,接着浮想联翩,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仅一句“一番番春秋冬夏”的旋律,许镜清觉得不能把感情表达到位,于是又反复了一遍“一场场酸甜苦辣”。许镜清谈到:这句旋律是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是一种感觉,不是作曲编出来的,是当时环境下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公交车还没到单位的时候,他就提前下了车,因为身上当时没带笔,向路过的一个小学生借了根铅笔,趴在路边的电线杆上,在一张烟卷盒上记下了这句旋律。回到办公室,他就由第一句开始写,用了大概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整首歌曲的写作。许镜清总结道:“作曲过程中,遇到有灵感的时候,要牢牢的抓住,千万不能放弃,所有的东西都要放下。”许镜清还谈了他的创作秘诀:先把最有感觉的段落写出来,而不是非要从头写到尾。

众所周知,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早已成为《西游记》的符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敢问路在何方》的首唱者并不是蒋大为,而是张暴默。她是上世纪80年代的女中音歌唱家。许镜清认为,张暴默的演唱很有特色,声音柔中带刚,柔中有美。后来因为流行味太浓等种种原因,决定换男声演唱。最终,蒋大为的演唱十分成功,《敢问路在何方》就此定型。作为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一方面表达了取经路的漫长和艰险;另一方面也表达出《西游记》的主题――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开拓的取经精神;同时,它又让人跳出了情节去体验和领悟勇敢和坚定,引领人们的欣赏情感,升华了主题。最后,许镜清动情地谈道:“人生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注定要经历很多磨难,最终可能有的人取到了真经(成功),有的人没取到。但是,纵然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坦然面对,没有过不去的坎,时间会证明一切。”

经典是什么?经典似乎就是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无可替代,任岁月磨砺,历久而弥香,这也许就是许镜清所创作的1986年版《西游记》音乐的写照。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上一篇:茶马古道音乐调研 下一篇:论文化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之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