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动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13 12:58:56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动意识的培养

【摘要】 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本文从学生能动意识的含义和特征出发,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实践,谈培养学生能动意识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中职语文 能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9(b)-0031-01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动意识的培养,在中职教育中尤其必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动意识是一项严峻的任务。

学生能动意识的特征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它包括选择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以学生为本是培养学生意识的前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育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1〕叶老曾多次强调,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然而,要在中职学习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正是遵循这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充分注意和学生的情感沟通,实实在在地尊重学生。我在接手09级这一新班级学生时,就开始大力提倡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不做被动的“听众”,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对语文教学的看法和设想,并请他们帮助设计语文教学最佳模式等等。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做法,虽然不涉及教材本身,但它对融洽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单纯讲解教材内容所无法达到的。

2 拓展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2〕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也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3〕这些理论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得到发展,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让他们的主体意识在活动中培养起来,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老师,不能只满足于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必须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余地。

倘若要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让他们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还需要教者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随时有一种实在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3 注重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能动热情。

实践证明,学生能动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只靠学生的参与和教者的激发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要特别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就是教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技巧和策略,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习。

在能动性教学方法中,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习方法,特别是学习过程的指导,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由此进入了目标和过程同步、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新的教学体系之中。

4 要给学生思维解除束缚,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如果解除旧有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尽情地伸展思维的翅膀,那么,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能得到很好地培养和提高。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能动性教学方法,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师各自的指导思想不同,并由此带来了“导”的方法的不同。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角度看,教学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要给学生的思维解缚,教者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而不是将课堂教学内容规定在教者确定的范畴内。

5 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培养应采取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法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 的程度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学科最基本的探究领域,在教育评价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评价的正确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正确的学生评价过程就是一种激励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对学生细致的观察、与学生的交流、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有个清楚的了解和反思,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也促进了语文教学和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反思,积极地探索教法与学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沈玉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评价》第三页,2002.

[2] 肖亚歌.《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刊登的《有关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调查研究》第二页,2006.

[3] 宋彦君.《现代中小学教育》刊登的《坚持主体性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第八页,2002.

上一篇:山西《思想品德》中考新题 下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