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10-13 12:48:40

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以下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想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疲劳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重视情景教学法

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景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情景教学适应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贯彻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情景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做好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实践证明,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思想。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

周庆元教授给我们讲授语文教学法时,在三分钟之内,就把学生带入戏剧性的氛围。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说明三点:⑴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⑵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入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⑶教学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语文教师要进入此种境界,非运用启发式不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谁也不会反对,但真正运用起来,差异却很大。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启发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留有大量余地让学生思维的“野马”驰骋。启发,既要如同一石投如湖中泛起层层思维的涟漪,又要善于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统一学生的“做”与“说”

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对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脱离实践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利于逐步形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让课程落在实处!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正如学生在写活动体会中这样说,“这样的综合实践很有趣我非常喜欢,活动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事要有理有据、有始有终,通过体验才会觉得快乐。

六、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还必须明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把学习习惯培养当成教学的硬任务,纳入其中,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强化习惯培养。语文习惯培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教学要求和习惯要求有机渗透,促进教学要求、语文能力和学习习惯的相互转化。如: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加字、不丢字、不顿读、不回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仪态大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画批注,默读时不出声、不动嘴、不指读。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指导,要规范读书行为,提高读书效率。上述要求长期训练,就会转化成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动化,就会转化为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习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上一篇: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通话的训练 下一篇:“激趣乐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