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10-13 11:29:19

【摘要】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培育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动探究,把学生...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学习效果增强的重要实践,是学校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本研究论述了主体性教学与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概念,设计了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包括 “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个阶段,“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三个层次,“学生、教师”两个主体。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小学数学

1、绪论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学习效果增强的重要实践,是学校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小学数学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以学习主体性地位构建为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思路。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体格局,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和主动展现等行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本研究根据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主体性教育模式的设计思想,构建了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育小学生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热情,切实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模式等。

2、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的概念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培育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动探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要构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或被动接受对象”的传统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主体能力的提升,要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与主体性发展;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通过适宜的情境设置、积极的情感体验等,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课堂的听众或配角,而是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努力做到“以学定教”;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引导学生能动性参与,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等进行数学知识的良性体验。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弊端。

3、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

在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设计中,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参与数学教学,要实现数学知识传递的有效化、情感交流的良性化、情绪体验的有序化,要维持教学气氛的宽松愉快与和谐民主,要实现学生主体意识、参与能力、主体地位的稳固提升等。因此,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应包括“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个阶段,包括“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三个层次,包括“学生主体、教师主体”两个主体。

第一,学生主体-课前参与-感知阶段

在课前参与-感知阶段,学生要在课前能动地预习数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下一课程的数学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并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或质疑;学生要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通过网络、咨询和课外辅导书籍中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实践尝试。学生主体的课前参与活动,使其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感知,为课中学习和课中探究奠定了基础;学生主体的课前参与活动使其带着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初步理解和问题疑惑等进行课堂学习,一方面培育了学习搜集资料、独立思考、能动分析和信息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提升了课堂学习和课中探究效果效率等。

第二,教师主导-学生参与-课中探究-理解阶段

在课中探索-理解阶段,教师不再单一地完成教学计划,不再机械地根据教案进行数学信息传递;而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设置合理的情境,设计必要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习质疑、交流、辩论和实践应用等,切实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切实培育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主导下,能动思考、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彼此交流、共同体验,以透彻理解、切实掌握、合理应用数学知识等。在课中探究中,教师通过合理的诱导启发,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参与热情,使小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交流与总结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提出思路、数学概念的形成标准、数学结论的达成要求、数学知识的应用框架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意识、创新思维和外化实践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类比和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复杂的数学逻辑中发现其一般规律,探究数学问题的思维特征与实践过程。

第三,学生主体-课外延伸-巩固阶段

通过积极的课内探究,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课后教师应布置适量的思考作业,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习掌握的数学知识。在课后作用布置时,教师要避免大量同类型题目的机械计算,应布置一些开放性、层次性、思考性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作业,且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避免过量重复作业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损害等。在课外延伸-巩固阶段,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网络、咨询、辅导书等进行知识拓展、知识延伸、知识强化等。

因此,小学数学主体性教育模式的“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个阶段是数学知识感知、知识理解和知识巩固的递进阶段,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良性互动、协同合作的动态过程。在小学数学主体性教育模式的开展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宽松愉快、和谐民主、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教育教学环境。

4、结论

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缺陷,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培育、主体能力的提升、主体作用的发挥等,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提升和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数学学习探究。本研究构建的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包括学生主体-课前参与-感知阶段、教师主导-学生参与-课中探究-理解阶段和学生主体-课外延伸-巩固阶段三个模块,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良性互动、注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思维、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独立人格,有助于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效果。

【参与文献】

[1]和学新.主体性教学:内涵与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4-50.

[2]侯坤明.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3):76.

[3]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1(2):20-23.

[4]钟有为,等.“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4): 120-124.

上一篇:浅谈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浅议邮电通信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