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市政道路施工问题和施工技术的浅析

时间:2022-10-13 10:27:59

对城市市政道路施工问题和施工技术的浅析

摘要:近年来,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道路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参与施工的企业和人数也随之增加,因其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操作又不很规范,施工中的质量监管体系也不健全,诸多因素就造成了一系列的质量缺陷。本文分析城市市政道路施工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城市道路工程中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市政道路 施工 路基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各地市政不断加大基础工程建设投入,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任务也日益增加。虽然道路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一直是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在保证道路工程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同时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道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路基、沟槽回填土沉陷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因此,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对道路路基的影响很大,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 回填土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从而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轮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如果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将造成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安全。

2.路面混凝土开裂、起砂、蜂窝麻面

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水泥的安定性不稳定,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水灰比过大,降低了表面强度,施工完毕一经使用磨损易起砂。(2)在施工过程中,收抹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人为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养护不及时或路面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施加各种荷载等引起表皮开裂或脱皮。(3)砂、石、水泥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混凝土搅拌时间短,灰料拌合不均匀,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4)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高度不当,漏振或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及时排除。(5)模板拼装不严密,表面清理不干净,不牢固,脱膜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6)混凝土面层产生的裂缝主要有:干缩裂缝和施工缝留置不当引起的裂缝。3.排水系统

(1)管道渗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原因: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2)管材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3)管道接口及施工质量差,存在裂缝或局部松散,抗渗能力差,容易产生漏水。4)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5)闭水封口不密实,又因其井内而常被忽视。

(2)雨水井、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 由于市政道路工程中辅助设施多,所以,大多数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因此,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就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

4.辅设施

(1)盲道口道板安装不牢,易脱落。 由于盲道口在通往人行横道处是下坡,造成了此处的道板需切割、且突出人行道路面。一旦安装质量稍微出现一些问题,极易产生道板脱落现象。这也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缺陷。 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中,应向施工队伍提出特别要求,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此处的施工质量,注意砂浆标号、干湿度及砂浆的饱满度,必要时可要求用于此处的砂浆标号提高一个等级。

(2)人行道上的路灯检查井盖板与道面高差超标,易产生拌脚现象。 在人行道施工中,由于检查井盖板大,安装较难,极易出现检查井盖板与路面高差超标现象,交付使用后,可能发生拌脚现象。施工单位需要逐个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坚决要求整修,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二、城市市政道路施工技术

1.地基处理和路基防护

在施工前,需要先对地基进行处理,包括表土清除、老路拼宽、开挖台阶等,处理地基时,如果路基范围内有水,要挖掘纵横相通的引水沟和排水沟,使积水被有效排除以利于填筑路基。

在路基防护施工时,应当先测量放样再基础开挖,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人工挖掘和机械挖掘的办法。在浆砌排水沟时,要注意所用片石长短相间,并保证砌缝宽度小于4cm。挡土墙应采用挤浆法砌筑,根据墙高分层配料竖缝开错,并注意平缝和竖缝的宽度,平缝应小于3cm,竖缝应小于4cm。

2.砂砾基层铺筑

在铺筑砂砾基层前,应当先对所有的原材料进宪检验,并在正式铺筑前先底试验,验证材料配合比与施工工艺是否满足设计需要,获取压实机械组合、碾压遍数、松铺厚度等相关技术参数,以保证基层铺筑质量。基层铺筑所采用的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应当在拌和场采用拌和机集中拌制,再运送至施工现场人工摊捕,其中尤其需要注意拌和、摊铺、碾压三个环节。在基层铺筑放样时,直线段应20米左右设一桩,路肩边缘加设指示桩以利于水平测量,并用标示出基层边缘设计高度以便宜于松铺厚度的调节。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配合比的试验应当在正式施工前一个月提前进行,包括拌和、摊铺、碾压、养生、浸水等等。为了避免基层拌和料运输和摊铺时水分散失,含水量应超过最佳含水量1.5%左右,运输时自卸车要连续不停留的运达施工现场。碾压要注意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并采用先静压后振压的方法,及时找平控制标高,并注意密实度和顶面标高的要求。

3.沥青面层施工

沥青面层的施工也应先进行试验,以获取符合要求的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用油量、摊铺厚度等参数。在施工时,需要着重注意热拌、摊铺、碾压三个主要环节。沥青面层的下封层施工,应当紧接着基层施工养护期结束后进行,如果基层表面过于干燥应先清扫后少量酒水湿润后浇洒沥青。沥青表处面层所采用的沥青混合料,应当先对原材料进行分析试验,并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注意检测每一批进场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等。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各类材料的堆放要合理,并注意防潮防水。

在摊铺时,要先对基层进行整修和清扫,并测量放样设置基线,再根据试验时的相关参数进行施工作业。混合料的摊铺宜采用人工摊铺的方法,根据拌和速度、运送距离来调整运输设备,以保证沥青面层的摊铺处于连续工作状态,尽量减少停机待料现象,从而保证面层摊铺均匀、连续、平整。碾压包括初压、复压、终压三个环节,在碾压时要注意保持速度均匀稳定,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并无轮迹。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碾压时的温度,温度过高容易发生推移、起拱现象,温度太低密实度和表面平整度又容易出现缺陷。

三、结束语

市政道路施工中涉及到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排水系统施工及附属设施施工等,道路施工技术要点涵盖着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级附属设施中的相关施工技术,要求施工人员从各个分项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施工技术,从而显著提升施工质量、合理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谭顺利.市政道路施工中水泥砼路面平整度的施工控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9)

[2] 蔡茂加.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运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08)

[3] 李维信.浅析市政道路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J].建筑学研究前沿(英语版).2012(08)

上一篇:民用建筑电气中的节能措施 下一篇:新型漩流降噪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在高层建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