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新闻”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10-13 10:11:03

关注“民生新闻”构建和谐社会

如今,“民生新闻”大量出在新闻节目中,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新闻栏目,如中央台新闻频道每天下午的《社会新闻》,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更是在南京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其主持人孟非因此被广大观众所熟悉,随随后江苏卫视开辟了一档以民生新闻为主的《1860新闻眼》,这些民生新闻都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由此可鉴,当前,在中国电视圈中掀起了一股“民生潮”。

对于民生新闻,笔者认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生取向体现了民生新闻的最本质的特征。这类节目的出现对历来只强调“上情下达”而忽视“下情上达”的中国新闻界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媒介民生新闻改革,提高民生新闻品位和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民生新闻中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市井化、庸俗化。有的民生新闻栏目在选材上完全放弃了社会效益和新闻从业都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片面地追求猎奇与轰动效应。笔者曾在某台的一档新闻中,看到情敌互打耳光、相互谩骂的场景,这样的民生新闻就缺乏对新闻当事人的最起码的关怀与尊重。这样的新闻播出后有何社会意义?又有什么教育意义?将本来是很隐私的事拿到电视屏幕给大家看,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和窥视心理来达到轰动效果,并以此来刺激收视率的做法实不可取。一旦新闻节目中这类新闻占了多数,想必观众也会厌烦,觉得索然无味。

二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也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原则,但是在这一问题上,一些民生新闻报道者却没有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亦幻亦真的假新闻不断涌现。市井百姓闲来无事,总是喜欢说说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闲话,说便说了,没有人当真。民生新闻就不一样,打着新闻旗播出的东西,百姓是很容易信以为真的。某电视台晚间新闻曾报道某某村子里出现“鬼屋”,和这屋子沾边的人一段时间来先后死掉了,还呼吁有关专家来解开谜团。这一新闻让观众和村民都心生疑窦、备感不安,几周后,谜底揭晓,结果是有人制造“鬼屋”的气氛来掩盖自己的杀人罪行。新闻媒体出于猎奇、不加思考地报道这类事情,只能是被坏人利用。这样的所谓民生新闻只会流于世俗、庸俗和媚俗,走上了和“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

既然当前的民生新闻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是否该限制它的存在与发展呢?答案当然然是否定的。民生新闻能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必然有它的优势,不能因为它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而对其棍棒相加。那么,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扬长避短,把民生新闻做得更好呢?

第一,报道题材的选择要突出公共服务性。

民生新闻出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和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紧密相连。它使得新闻媒体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和教化工具,转而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民生新闻”应该不断强化的是“公众服务性”,报道“民生”要放在“国计”的高度,努力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射阳新闻》中的《曝光台》小栏目,通常播的都是一些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如《塌陷的水泥桥有望修复》、《土地证和房产证为何迟迟拿不到》、《水质浑浊近期解决》等,有些事情经过电视播出解释后,老百姓就放心和安心了,起到了政府和百姓沟通的作用,搭建起了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社会公共信息平台,而不是抓着普通百姓家的“家长里短”大做文章,因此这档栏目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强化平民意识的同时,要突出舆论导向和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平民化视角,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针的具体化。民生新闻栏目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情怀和命运,聚焦舆论热点、难点,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但是在采集市民生活故事时,新闻绝不是一个有闻必录的复制器,作为民众参政、议政重要渠道的民生新闻更要注意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新闻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既要善于沟通社会信息、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为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积极、稳定的舆论环境。

第三,民生新闻还要坚决抵制片面强调“收视率”和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品化和低俗化。

民生新闻要完成对自身社会功能的再发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文主义”理念。冷静回首,民生新闻能够在中国电视界火起来,其成功决不是依赖猎奇和捕风捉影,而是其背后的“人文主义”和“平民精神”理念。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要强调以人作为关注对象;要尊重当事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做好民生新闻栏目,关键在于我们的新闻从业者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我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建构,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一方面我们坚持民生新闻作为“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有“公共意识”不仅要为保障公民的自由表达提供最大的空间,更要注意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上一篇:以案说法: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冲突时的法律适用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