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时间:2022-10-13 09:28:59

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在物质财富、精神氛围以及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特点的文化类型。校园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形成的源泉,是学校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主要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基本形态之内,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赋予学校生命力、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风格、职业理想、职业行为规范和标准模式等的综合反映,具有十分强烈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学校现实的精神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潜在而强烈、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使学生认同、接受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身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行为。当前,要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与引导,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还要注重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实现和谐发展。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即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没有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就很难协调行动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就会影响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工程,实施这一工程尤其要注重建设和谐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谐大学精神文化可以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扩大影响。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等要素,这些要素的优化与配置皆离不开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否则,有可能导致学者相互歧视、学科相互排斥、学术死水微澜、学风浮躁滑坡、学生失衡发展。因此,一定要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建设起和谐校园。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高职院校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展相适应的校园精神文化,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强化学校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凝聚并团结着不同教育背景和专业背景的教职员工,有利于不断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创造力。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构建。校园文化培养师生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以及教师在其社会活动中都无形地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其他人,使校园文化所代表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在社会中传播。影响着国民性格的培养和生成,从而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反过来通过文化传播作用的互动。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从而加快学校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原则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的定位是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主要应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把握“以人为本、继承与发展、形神统一、特色引导”的原则:

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的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的平等的交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呼吁自主创新的现实要求下,精心培育这个根,关键是要从制度上鼓励和培养师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师生的实践提供适宜的土壤。

继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四个多样化”的趋势。学院发展建设也面临着校内外环境的深刻转变,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着眼于过去,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之相辅相成。赋与时代内涵,注重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学校优秀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校园文化精华,融合中西校园文化的优秀成果,广泛吸收和借鉴高职院校文化成果,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其开放性、多样性和辐射性。

形神统一。一种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围绕学校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既定目标,要防止“器物之教”、“技艺之教”,忽视学生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生命境界的提升。只有明确定位、丰富内涵,在内容上做足了功夫,再加上形式上的有机结合,达到审美价值与育人价值的统一,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根深叶茂。

特色导引。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要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承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要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有特色、有生命力和张力的“文化场”,使人们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行为等在其中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渗透,从而创造和依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来构筑学校自主发展、自

我发展的精神基石。

三、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途径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高职院校,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当前,应当通过强化办学理念、开辟阵地文化建设的途径等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强化办学理念。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环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面向市场,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办学理念,构建基于“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的教学内容体系、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及基于第一、二、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技能、双证制的独具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还应主动出击,尽快学习国外高等教育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使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尽快本土化,把学校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高职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须大力弘扬时代精神风貌,努力营造富含人文底蕴的校园精神氛围。在校风建设中,要坚持培养社会主义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办学方针,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在学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违纪处分、学生公寓管理、考试违纪处理等规章制度,规范、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严格对学生公寓、上课考勤和考风考纪的管理,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纠正校园不文明行为,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在班风建设中,要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点创建特色,尽情彰显个性班风。

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企业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使学生尽早实现由“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化。通过在学生中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创业意识。特别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拟等手段,营造企业化氛围,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尽早融入企业文化。一方面,要把企业作为学院的专业实习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为专业课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院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来校讲授专业知识,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加挂职锻炼。学院将通过这两条途径。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逐步经过由浅到深的实践训练,掌握必须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积极开拓对学生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另一方面,为培养专业骨干,扩大文化交流。学院邀请专家、学者担任学院文化、艺术、专业等方面的兼职、客座教师,通过“学业・就业・创业”讲座、社团指导课等不定期讲座、开课的形式培养骨干,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给校园群体以美的熏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学院师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教职工的思想状况、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校园精神氛围营造的内涵,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要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把师德培养纳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为重点的师德教育。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教职工德才兼修。要建立奖惩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严格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开展“育人奖”评选,建设一支既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双师型”教职工队伍。要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院的意识,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下一篇:创新五大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