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3 09:19:30

浅谈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0 前言

国际上很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做了研究,但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得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2]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必须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006年2月15日,在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就是最大的亮点。公允价值计量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大融合,满足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要求,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使会计由成本核心转向价值核心。这是我国会计学科的一个重大进步。可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呢?

1 公允价值在我国实施的三个阶段

1.1 公允价值的首次应用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以及我过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我国不得不积极与国际会计标准相协调。例如,美国从1990年3月至2002年10月期间的4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就有30份涉及到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截止到2001年12月所的35份有效的会计准则中,有21份涉及公允价值。[3]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此期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在十项具体准则有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易、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租赁6项。

1.2 公允价值被“摒弃”

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计量不但能够给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又能够增加会计相关性,但我国的现存的经济环境暂不能使公允价值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产生了强烈的“排斥”现象:公允价值的公允性难以保证,给有意的舞弊者留下了巨大的利润操作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部不得不在2001年初重新对《投资》、《货币易》和《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修订,修订的重点就是采取了比较“可靠的”、主观成分较少的账面价值计量模式,而大幅度放弃了公允价值。例如,《投资》准则中取消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易》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概念虽然被保留了,但公允价值只是作为一种分配标准而非计量标准的出现在相关资产的计量。同年财政部又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中严格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这些准则的修订,很明显的意味着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我国被打入“冷宫”。

1.3 公允价值的广泛引用

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严格限制,但缘于国际上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留余力的宣传及运用的背景,我国学者对公允价值的关注和研究从未停止。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日益成熟,最终迎来了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阶段。2006年2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财政部明确地在《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指定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而这30个准则又中有18个准则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量,涉及范围之大是显而易见的。[4]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2 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可靠性差,容易导致利润操纵

公允价值又称为公允价格,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现实的市场价格,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判断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特别是像我国这种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情况下,更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市场不活跃、商业秘密的保密性原则、信息阻断等原因,公允价值的确定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的。首先,公允价值的顺利运行依赖于非常活跃成熟的市场环境,但是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度阶段,包括证券交易、产权交易、生产资料等在内的市场都很不成熟,市场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从而很难准确地把握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的计量的重要手段就是现值技术,这就取决于对未来现金流量、时点、货币的时间价值等信息的准确把握,但是我国目前这些信息都很缺乏,这就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可靠性也会随之减弱。此外,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在大多情况下是依赖于相关专业评估人员的主观决策,加上公允价值估价方法的复杂性和高成本性,容易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因此,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一直是准则制定者以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难题。

2.2 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几经“波折”,目前终于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计量过程中的现值技术的研究,即将未来现金流量按某一特定的折现率换算成现在的价值的计量方法,并不是很深入。这种计量方法涉及到未来现金流量、未来利率及投资报酬率的影响因素、资产的未来使用情况及市场寿命等等的估计预测,这些都存在着对未来事项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此外,我国企业资产项目种类繁多,且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这就影响了市场信息的真实性的辨认,判断是否是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经验比较欠缺的评估机构只能估计或使用近似价值。技术操作上的欠缺是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面临困难的根本原因。

2.3 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项目波动性增大

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论,就是因为在人的有限理性以及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波动性增大。当金融市场经济处于稳定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正确地反映经济环境、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从而给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但是,如果是外部环境等的变化所引起的变动,可能并不但不能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还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由于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变动从而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容易导致机构或者个人的短期化行为。当前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报表剧烈波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没有恰当地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陷入交易价格下降——提取减值——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继续加大缩减权益的恶性循环。[4]

上一篇:智能电网发展现状与节能潜力研究 下一篇: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