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10-13 08:17:16

对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摘要: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对于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意义,并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7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116-02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达到60%,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40%以上,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目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如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已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战略意义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首先由山东潍坊市于1993年提出,是指农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从加快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出发,在保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农户为基础,以系统化服务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发挥资源优势,对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机制原则,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结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科学、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因地制宜,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系列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组织模式[1]。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思想的实际运作。

2.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农业经营运作新机制,顺应了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城乡利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道路通讯、仓储流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从而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农业品加工流通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通过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使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克服了家庭经营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提高了市场供应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价值,兼顾了农民和从事不同生产的经营者的利益,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的素质和收入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内容到机制都在不断的进步,形势也日益多样化。但是与其他产业比较,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是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最大挑战的产业。要认真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有的放矢,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动机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经营者必然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重要手段便是加快农业内部的分工过程,增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协作,从而形成生产经营一体化。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很缓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发达,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市场发展不充分,且带有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农民生产带有很强的自给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市场机制基本无法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近年来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多,能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更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目仍相对较少,且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龙头企业71691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4779家(占龙头企业总数的6.67%),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且主要从事农产品粗加工[3]。此外,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起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总体上看,加工技术设备落后,产品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居多,品种单一,真正的规模生产,技术水平高的骨干龙头企业少,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局面,难以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完成产加销生产环节的一体化过程。

3.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农业劳动力素质低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虽然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每个农民平均生产的粮食仅能养几个人,而发达国家能养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人,这是因为我国从事农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员有限,没有技术传播和创新,农产品的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如果不尽快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同发达国家进行较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只有依靠农民,产业化经营才能蓬勃发展,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缺乏科学种田的传统习惯,熟练劳动力少,管理人员更是缺乏。同时,由于受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容易满足于温饱,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此外,大部分有文化、有头脑的农民都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留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在农村务农,他们虽熟悉传统的耕作技术,但接受新事物能力差,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城市就业,从事基层科技工作的寥寥无几。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运用,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4.低值性高风险的农业特点,导致农业的投资动力不足

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农业对自然的高度依赖性直接导致投资农业的高风险性。农产品的低值性直接导致投资农业的低效性。低值性是指由于农产品的低附加值、低供求弹性、非商品性所带来的低效用价值的属性。农产品是需求量大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明显不足,导致其附加值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下,投资农业极有可能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同时,许多农产品尤其是粮油棉产品的市场开放度低而且供求弹性小。如果产量大幅度增长,现实中其产量增长的幅度往往赶不上其价格下降的幅度,这也就是我国近些年来农民常常遇到的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另一方面,如果农产品供不应求,其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可能又赶不上产量下降的幅度,因为最主要农产品具有非商品属性,它们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稳固,从而国家必然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政策。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今后农业、农村、农业工作中的一件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为此,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适应市场抓调整,突出特色抓调整,围绕加工抓调整,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及产业群。

2.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强弱对整个产业化链条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做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可通过政府和中介机构等的引导、搭桥,实现跨行业、跨地域的多种所有制、多形式的联合组织,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目标。规模的扩大、产业链条的延伸将有利于“龙头企业”的资本积聚,并尽快发展壮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将更多的农户带人市场经济,让农民的劳动通过市场实现价值置换,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3.加强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政府在科技立项上,优先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人员,以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为目标确定科研课题,筛选一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重点在良种的培育、标准化的种养技术,以及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农业企业,开展科技下乡和技术服务。要围绕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4.实现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搞好产销衔接,这就要求将“龙头企业”和众多小农户的利益合理地结合起来。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要考虑采取灵活的、多样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的联结方式。二者的利益要兼顾、要分配合理。“龙头企业”也是以盈利为目的,否则就难以发展壮大;农户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极为有限,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保证其应该获得的起码利益。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应该考虑承担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部分风险,而不应该将风险全部留给农户。企业应开展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活动,探讨通过“订单”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相互约束的契约。以保证各方利益,特别是保证农户的利益。尝试实施“公司+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和联产、联营、合股等合作方式,优化区域布局,积极扶助并鼓励农民参与,使得政府、公司、特别是农户三方受益[4]。

5.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 实际上是个推动农业市场化的过程, 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此,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必涉及生产,流通、消费、金融、保险、外贸和科技推广等各个领域。因此,必须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各类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的地位,规范各方的经济行为,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开展经营活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③

参考文献:

[1] 马骥.农业产业化问题初探[J].辽宁经济,2008(1).

[2] 迟铁.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时代经贸:中下旬,2007(12).

[3] 辛逢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8(4).

[4] 刘遵峰,杜丽娟,李瑛.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导刊,2007(10)

Probe into the question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Yaoyao

(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0025,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and status under our country's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 .Studies the effective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for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continuall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nifies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roposed related countermeasure.

上一篇: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广告设计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