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试大纲》的目标与要求谈历史材料大题的解题

时间:2022-10-13 08:13:31

从《考试大纲》的目标与要求谈历史材料大题的解题

摘 要: 材料题是历史高考中最基本的命题形式,也是考生所面临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全国文综卷《考试大纲》命题的目标与要求入手,以图解的方法对历史材料题的答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全国文综卷《考试大纲》 目标与要求 历史材料大题 答题步骤 图解

参看历年全国文综卷《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与要求,其目标有四,分别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讨论问题。这几大目标暗合材料题的解答步骤,前两大目标是材料题解题的第一二步,后两大目标总的来说为第三步,而从易到难的要求,对我们的答题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这一步,关键在于一个“辨”字,即辨材料,辨问题。可以以“6个W”的方法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即Who(材料出自何人,又涉及何人、何物、何事),When(材料涉及的时代),Where(材料涉及的地方),What(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是涉及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材料?),How(事件怎样进展,有没有层次和步骤,程度如何?),Why(为什么人会这样?有什么原因,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要注意问题中“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后果、比较异同”等字眼,理解试题的考查要求(特别要注意问题主要是针对材料的,还是要求材料与教材相结合),然后结合问题将有关的材料内容进行整合、归类。

第二步,“调动和用运知识”。这一步,关键在于一个“引”字,即使学生回归教材,引出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内容(“6个W”),对涉及材料的教材中有关历史事件、史实的(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内容)、结果、影响及评价诸历史要素,应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然后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历史要素,为进一步认识和说明问题打好基础。

第三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讨论问题”。这一步,关键在于一个“述”字,结合材料信息,或者再结合与材料相关的教材中有关历史事件、史实的诸要素,对问题进行正确表述和论述,表述和论述要抓住本质、关键,文字简洁,逻辑严谨。

下面通过两道具体的材料大题解题作进一步说明。

解题示范:

1.(2008年全国卷Ⅱ40题)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推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2.(2011年全国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答题图解:

通过对材料二、材料三的梳理,再联系课本,可以轻松得出第二问答案: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本思想;重视民权。

第三问的得一小问略有难度,考查的着眼点在于大纲所要求的“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一方面要看到古代的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另一方面,毕竟时代不同,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这一大背景之下形成的,而近代民主思潮最重要的就是反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所引出的相关历史背景即可归纳出答案。第三问参考答案: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的差异,民本思想是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从这“三步走”解题思路来看,材料题是最能体现《考试大纲》目标与要求的命题形式,因而是高考历史中最基本的命题形式。许多学生在做材料题时,一看题目就在材料中找答案,答题时感觉云里雾里,效果往往很不尽如人意,原因首先在于对材料缺乏细致的分析。很多人都主张材料题应先从问题着手,但看懂问题只是一方面,我们从上面的解题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材料题解题最为关键的是阅读材料,即用“6个W”分解方法将材料提炼,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材料信息的遗漏,还可以将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作一大致的了解,再对照问题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不相关,一目了然,针对材料的设问可以迎刃而解,同时又为下一步解题(引出与材料相关历史事件、史实的相关要素)奠定基础。

其次在于急躁,人的思维是有层次、有逻辑的,不可能一步就将试题答案呈现,尤其是遇到“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样的题目设问时,一定要按步来,最笨的办法往往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面对材料题时,考生不妨静下心来,对照《考试大纲》的目标与要求,以图解的方法一步一步地组织答案。

参考文献:

[1]凤凰网教育.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文综[EB/OL].http://edu.省略/gaokao/beikao/detail_ 2011_ 03/09/5051045_0.shtml.2011-3-9.

[2]高考学习网.历年高考.高考真题大全(2008、2011年全国卷试题)[EB/OL].http://www.省略/lnst/.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注实验教科书(必修+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从高考题看英语中表示原因的几种方式 下一篇:委婉语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