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3 07:10:16

浅析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研究综述

[摘 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服务业的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减少失业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服务业就业效应理论加以梳理,以期对服务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有更好的理解,更好的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服务业 就业效应 理论综述

一、引言

没有理论为基础的政策是抽象的,理论研究对于政策提出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如上所述,中国服务业调整和变化的历程与经验表明,只有取得科学的理论支持、遵循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中国的服务业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改善和真正意义的发展。目前,关于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加以梳理,深入透彻研究服务业的就业效应,为我国发展服务业、提高有效就业率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外对服务业就业效应的研究综述

1.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术》中最早提及由于不同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过的更高收入的部门转移。克拉克(M. A. Colin Clark)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劳动力在三大产业的分布结构变动趋势,解释了经济进步过程中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因此,第一产业劳动力将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存在的收入差异。该定理被后来的很多经济学家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历史分析认为,“工业化”过程并不表现为劳动力以向工业转移为主,相反,是以向服务业转移为主。具体的,他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对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进一步从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1)农业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及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过程中;(2)工业的国民收入的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而工业就业的相对比重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业的就业相对比重在所有国家均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趋势略逊与就业上升的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统计学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工具,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对各个经济变量的变化趋势、特点及其相互联系进行计量和分析,最终发现经济规律。

3.富克斯服务经济理论

富克斯(Victor R. Fuchs)以统计学为研究工具,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详细地说明了从工业向服务经济过渡这一历史时期中服务业就业增长情况及其成因与影响。富克斯的研究表明,二战后美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增加大幅度高于工业和农业。富克斯通过他所掌握的统计资料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后认为,就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定量产品所需的劳动量减少在农业和工业部门比服务业快。富克斯还对服务业产值和就业的周期性比动的影响做了说明。他认为,在经济周期中,服务业的就业比工业稳定,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则趋于不稳定。对此现象的解释是:服务业中有相当比重的个体经营者,他们受就业影响相对小,从而使服务业就业相对稳定。

4.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钱纳里(H. B. Chenery)和塞尔奎因(M. Syrquin)提出,如果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资源禀赋和贸易结构的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的结构变化就是“标准产业模式”。典型的就业模式反映出,在结构转变时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存在滞后现象,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较慢。而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即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在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世界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基本特征是:在劳动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而服务业将吸收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

5.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刘易斯(A.Lewis)通过对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发现由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存在过剩人口,而有限的耕地和简单的生产技术限制了产量的继续增长,因此农业的边际生产率趋于零,有时甚至是负增长。这部分过剩的劳动力被称为“零值劳动人口”。而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零值劳动人口”的存在。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中,由于工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农业,工资水平也高于农业部门,因此工业部门从农业部门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有效地促进了二元结构逐步削减。

费景汉(H.Fei)和拉尼斯(G.Ranis)于1964年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他们的转移不会对农业总产出水平产生影响。第二阶段,部分边际产出大于零的劳动力向工业转移,他们不仅使农业总产出水平下降,而且使其它未流出劳动力的人均报酬下降。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工业吸收,决定社会劳动力在工、农两部门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是竞争性的工资水平。不仅农业部门要向工业部门继续提供剩余劳动力,而且工业也要反过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传统农业必然转化为商业化农业。

三、国内对服务业就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与服务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上述角度进行,国内学者在国外传统研究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方法和观点,在服务业的就业效应问题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

1.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巨大,应大力发展服务业

由于我国高经济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特殊国情,使大批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如何保持现有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研究的空间。赵农华(2002)、魏作磊(2004)、江小涓、李辉(2004)、蒲艳萍(2005)、张秀娥(2006)、严浩(2008)等通过对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巨大。其中,宋湛(2005)认为,“我国非农产业是拉动就业的主要部分,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非农就业效应:增长效应、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分析,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马利彪、高文博(2008)对服务业就业需求和服务业劳动力的供给进行预测,认为“吉林省服务业未来在拉动就业方面的潜力很大”。冯亦封(2012)提出,“浙江推进服务业的集聚能够增加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其中,生产业就业集聚的就业效应相对更为显著。”

2.拒绝盲目发展服务业,重新审视服务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李冠霖、任旺兵(2003)通过对比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国际标准模型理论,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空间有限。程大中(2003)在研究技术进步对我国服务业增长中的作用时,发现中国服务业的有效劳动增长率为负,即通过服务业增加就业的做法已影响到服务业本身的发展。程永宏(2005)运用世界银行数据分析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至多只能吸收农业或工业部分转移的劳动力和就业新增人口,但不能降低失业率”。

3.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还应重视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来吸纳劳动力

赵建国(2000)、喻桂华、张春煜(2004)等学者都持有这种观点。其中,宋晓丽(2004)在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分析中得出结论,“在倚重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同时,第二产业也将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领域,尤其对多数进城农民,第二产业仍是他们就业的重要领域”。朱莹、蒋乃华(2006)对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分析时指出,“协调发展三次产业,一方面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它的高附加值和高就业率的功能;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避免‘产业空心化’和‘泡沫经济’现象”。

四、小结

本文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家对服务业经济理论,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效应理论在理论方法上的演进过程,以及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充分吸收西方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的创新成果。

保持宏观经济内部均衡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而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因此近年来研究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对传统西方的研究方法和我国创新的研究方法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从理论方法上更好的理解服务业及其就业拉动效应,并最终运用到实际中,适应我国与世界服务产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 [M]. London: Macmilliam & Co.Ltd, 1960:25-40.

[2]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5:353-380.

[3]维克托·富克斯,服务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4-65.

[4] H·钱纳里,S·鲁宾逊,M·塞尔奎因.工业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90-93.

[5]阿瑟·刘易斯.紧急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9-114.

[6]Fisher A.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 [M]. London:Macmilliam & Co.Ltd,1935.

[7]宋湛.影响我国非农产业就业的三种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5):33-38.

[8]马利彪,高文博.大力发展吉林省服务业以促进就业[J].经济纵横,2008,(3):74-76.

[9]冯亦封.浙江服务业集聚的就业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2012,(9):56-57.

[10]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10):69-73.

[1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7):35-42.

[12]程永宏.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失业率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46-56.

[13]宋晓丽.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4,(4):105-107.

[14]朱莹,蒋乃华.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效应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4):18-22.

作者简介:白晔(1989- ),女,吉林白城人,广西大学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上一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南宁产业集群发展... 下一篇:企业管理应收账款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