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时间:2022-10-13 07:03:31

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摘要]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是3个自成体系的新学派,它们都是近年来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理论上都保持鲜明的自我特征,又主动融入大量现代科学的成分和方法,理论上越来越清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实践的精准性也有所提高,各自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笔者认为这3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要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示范推动作用。

[主题词]针灸学/发展趋势;实验针灸学;小刀针;全息针灸学

Three Breakthroughs in Modern Chinese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Wang Yongzhou (Gan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TCM, 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Laboratory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holographic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knifeneedle science are three new sciences having own style. They all have developed and set up on the basis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and maintained fresh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ories and have continuous developing potential, and mix together with composition and methods of modern sciences; they have formed own more mature ways and method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hree sciences and their sub-sciences construct main framework of modern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vide rich thinking and methods for study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up-moxbustion science.

[Key words]Acup Mox Science/devel-tend; Laboratory Acupuncture; Small Knife Needle; Holographic Acupuncture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针灸界正悄悄兴起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业内外人士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针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期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全面的将传统针灸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并揭开其实质,今天看来也许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这种努力不仅提高了针灸在世界的知名度,大量的研究也使得针灸学的理论越来越清晰,实践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在诸多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这3个方面,已经初步总结形成了新的学科理论及相应的实践,与中国针灸学传统的理论实践相比已经有实质性的突破。

1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及语言全面研究阐释针灸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的新学科。20世纪50年代中外学者开始进行穴位结构功能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此拉开现代针灸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针刺麻醉的开展,把针灸作用的现代机理研究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针刺镇痛是针刺激发穴位深部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Ⅱ类、Ⅲ类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上传至脑,通过相应核团群――内源性镇痛系统,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制作用。针灸的免疫防卫作用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环路的调节和控制而得以实现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内各种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而免疫系统功能除受本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外,也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换而言之,针灸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及效应是以神经内分泌为基础的。针灸对各系统的调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内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显著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机体各种疾病的作用基础,研究这些调节作用的基本特点、发生条件、作用范围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阐明针灸治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也有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内容也最多,有些研究的水平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针灸作用原理同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开发出形色各异的仪器设备,如脉冲电针仪、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仪、微波针灸仪、红外线灸仪、穴位探测仪、手法参数测定仪、针灸电脑诊疗仪等,这是针灸工具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实验针灸学的形成标志着针灸学术开始与现代科技相接轨,在进入高等院校后也正式宣告了针灸乃至中医教育无实验课程历史的结束。

目前,实验针灸学尚存在的问题是,提出的观点及假说太多,能上升为理论的太少;理论和技术上,以模仿和移植现代科学模式为主流,而真正使传统和现代、中医和西医相互有机融合渗透的内容不多;研究理论、手段方法及评价标准西医色彩过浓,对传统针灸可能有失公允;与针灸临床实践有些脱节,对针灸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及能使针灸医生真正感兴趣的新理论太少。

2全息针灸学

全息生物学是研究全息生命现象的科学,这是一门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由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1986年正式提出,他借用了物理学激光照相的“全息”概念来描述生物界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相对独立部分贮存着整体信息,是整体在局部的相对缩影。由此派生出“全息元”“全息胚”“生物全息律”“全息相关度”“穴位全息律”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学说、理论,并创立全息生物学这一新学科。全息生物学产生于我国绝非偶然,中医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经论述了人体整体与局部之间、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在生理、病理、诊断诸方面的全息相关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也”,“肝开窍于目”,“脾其华在唇”。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包含着全息的萌芽,当然这只是笼统自发的,而全息理论的提出则更加具体、有序、完善、系统,可以说是对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发展,它强调人体中的某一部分(全息元)包含着整个人体的缩影,也就是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特殊功能,而不是强调局部(全息元)的具体形态及存在形式。它的研究思想明显有别于以分析为主要手段的形态功能学研究方法,也就是目前在生物学、医学研究中的主导方法。它认识到许多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和规律。

由于生物进化历程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这些基本规律的制约,陆生环境的复杂化、多样化,使动物乃至人体的头部越来越发达,感官越来越集中,以提高机体适应外环境的能力,人体的头部是包涵整体信息最为集中的部位,也是全息医学乃至所有医学研究的重点。头面部也是微针系统研究取得成果最丰富的部位,如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舌针、口针。同时也出现研究成果多样化的局面,仅头针就有方氏、 焦氏、顾氏、朱氏等数家;耳针也形成国内、国际不同的流派,研究深度已到了耳甲艇、耳甲腔、耳垂等次级全息元水平,穴位已经出现了套叠。头针、耳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走向世界,头穴、耳穴分别由WHO制定出国际标准化穴位图。此外,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还有手针、足针、腹针、背针等方法。全息生物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使以往分散无序的微针疗法,有了理论根据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借鉴微针学的丰富实践及大量可重复案例,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人体具有全息特征这一基本生命属性。

全息针灸疗法毕竟属于反射疗法,旨在激发和提高人体自身的调节整合功能,当疾病的病理状态超出人体自身调节的可能范围时,疗效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对适应症及疗效评价一定要公正客观,这将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微针全息系统是针灸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现在的针灸学教材中占的份量并不重,归纳也不到位,有的列为特殊针法,有的则放在腧穴部分,我们认为应该独立成章或编写专门的《全息针灸学》,因为它的学术早已突破传统的针灸学。在理论上,经络学说对其指导意义远不及生物全息学说,微针系统取穴也早已突破传统腧穴学的365个穴位范畴,针法也比传统的刺灸法简单易行。而在国际上,微针疗法的研究和应用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及临床上的简单实用,使微针疗法近10来年蓬勃发展,相信这一切绝非偶然。

3针刀学

针刀是各种带刃针的总称,它起源于古代的“九针”。它是将中医的针灸针与西医的手术刀有机的融为一体,将传统的穴位刺激上升为现代点式手术,从而使针灸的针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针刀学在理论基础上也与针灸学有所不同,后者以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为指导,前者以解剖、生物力学、病理、阿是穴理论、影像诊断学为理论根据。小针刀疗法的实质是一种高选择性的点式微创手术,它的术野比现行的微创外科手术要小的多,皮肤仅有针眼大的创伤,其机理也与一般外科的切除等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直接松解切割无菌性炎症所致的粘连、瘢痕,调整骨及附着软组织(韧带、肌腱、关节囊、滑膜)的应力 (拉应力、压应力、切应力),迅速缓解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压迫,改善周围循环,清除炎性介质及致痛物质,使疼痛、酸困、麻木及活动障碍等症状很快得到改善。它的主要适应症是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但近年来针刀适应症有向内科病及临床其他科扩展的趋势,特别是脊柱相关性疾病的针刀治疗经验和成果比较集中。但总体上,还缺乏较深入系统的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手段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探讨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们在近年的研究中,将超微内窥镜技术与针刀疗法有机结合,把现代高科技手段引入针刀临床、研究、教学领域,拓展其学术空间,是对传统针灸学的发展和创新,也是针灸学与现代高科技的主动融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我们期待针刀疗法能作为中医高科技,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针刀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其基础研究的薄弱和理论体系的不完善,难以对其疗效作出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这将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方面也不够严谨,使疗效难以得到保证,安全上也存在隐患;在教育培训方面也存在着周期过短、收费过高的问题,使许多学员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学科的合理归属,在政策、法规上的衔接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综述

以上3个学派自成体系,在理论上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科学的成分占较大比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强,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水平,为整个针灸学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实验针灸学,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使针灸学从哲学思辨加经验总结式的传统模式,向实验科学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不仅方法上主动借鉴现代科学成熟的经验,思维方式与语言也逐步同现代科学相并轨。全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已不是经络学,而是从中医整体观念中派生而又有所发展的生物全息理论,给诸多微针系统更加合理的解释与指导,并使以往分散无序的微针疗法有了理论依据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针刀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古代九针的现代应用,而在理论上对针灸的阿是穴理论、运动系统解剖学、生物力学、软组织病理学、影像解剖病理等高度的总结提炼并有所发展,在实践中解决了大量的疑难问题,理论上有很多创新性的东西,其意义已经不是对针灸学的发展,对现代医学中的一些认识也提出了挑战。这3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示范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尽快摆脱针灸目前的持续低迷,开拓了道路。

(收稿日期:2001-06-07,马兰萍发稿)

上一篇:电针对MCAO大鼠脑内GAP-43和突触囊泡蛋白表达... 下一篇:针灸特殊功能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