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时间:2022-10-13 07:01:34

思维导图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摘 要: 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图形化表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论证思维导图运用于英语听说教学的可行性,并结合实例,探索思维导图在听前导入、听力过程,以及听后表述三个阶段不同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建构主义 图式 听说教学

一、引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以来,对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的提倡者认为,知识不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而意义的建构依托于一个核心的概念——图式(schema)。对于图式的理解,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但一般将其定义为表征人类一般知识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是一种知识框架、计划或脚本,由一般或抽象知识组成,起源于个体先前的知识或经验,用来引导个体进行信息的编码、组织与提取等[2]。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观点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认为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3]。

近些年来,众多语言学家及教学实践者致力于从教师角色的转换,学习者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等视角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然而,由于人类认知结构的抽象性,人们很难进行具体着眼于图式的形成、架构及调整的角度的研究。有没有可能将抽象的图式具象化从而进行探讨?对知识和思维过程进行图形化表征的思维导图(mindmap)为隐形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可能。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Tony Buzan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4]。具体来讲,思维导图以节点来代表一个概念、主题或想法,以线段或弧线来连接他们,从而表示出概念之间、主题与事实之间、细节之间或想法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Roger Wolcott Sperry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人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并不对称,左脑擅长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开发右脑潜能可以减轻左脑负担,提高大脑工作效率。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图形表征,可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不仅可以协助学习者加强记忆,而且让学习思维过程更加轻松有趣。而学习者的知识信息,即图式平时存储在大脑中,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被激活,思维导图可以激活学习者内在的图式并促进发散性思维方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开始着眼于思维导图在外语教学实践的应用和研究,但目前来看,除了一些综述性研究(徐亮,2001;陈敏,2005;裴光钢,2007等),实证性研究(黄雪英,胡竹菊,2009;郭良英,2011等)以外,多局限在词汇研究词汇研究(罗德喜,张芸思,2006;闫英琪,王立明,2007;毛海燕、单宏磊,2008等)、阅读研究(程志,周铁,2009;王翠萍,胡石,宋佳;2011等),探讨思维导图在英语听说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则非常少见。

三、思维导图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听力课堂可分为听前导入(lead-in),听力过程(listening in),以及听后表述(speaking out)三个阶段,而思维导图可以在以上三个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习者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听前导入(lead-in)阶段

听前导入阶段教师通常依托听力材料的主题,以组织各式活动或宣讲的方式实现成两个目的,一是激发学习者兴趣,二是为即将出现的听力材料提供词汇表达基础。在实际课堂操作中,以上两个目标往往独立实现,尤其是后者,通常弱化为单词串讲或跟读练习,显得略为呆板无趣又零乱无序。教师在做课堂设计时如将思维导图引应用在听前导入阶段,就可以将相关词汇表达以图形的方式更系统地组织起来,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及图式,让学习者一目了然,并培养学习者形象思维的能力,同时运用一些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manager,imindmap等,将相关词汇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超链接,附件等多媒体方式呈现,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兴趣,同时实现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第七单元长对话online shopping为例,听力材料的主题为网上购物,课文中提供的word tips有auction,log in,bid和money order等词,language and culture tips部分则列出了Amazon & eBay,credit card,以及短语a pain in the neck,由此我们可以设计出一张思维导图(如图1)。

图1从online shopping这个中心点出发联想出三个分支节点website,deal和after sale。在user activities中就可以引申出log in,log out和register这几个有内在关联的词,而在E-commerce websites中列举了现今比较著名的几个购物网站,并且以超链接方式显示,学生可以直接点击进入相应网站;在deal环节中分为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节点,除了可以同样联想到相应的单词以外,还可以将单词辅以相应的图片,激活学生已有图式,在售后环节的delivery和package分支中,可以将相应单词的解释和音频发音作为附件加载进来,学生直接点击就可以查看与该单词相关的更多信息。通过这张思维导图,将各种多媒体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信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听力过程(listening in)阶段

在做长对话及段落听力时,教师通常鼓励学生记笔记,但实际操作中发现效果不如预期。以作者所在211本科院校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多数同学的笔记信息量少,为数不多的单词间也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自然也不会起到笔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教师预先向学生讲解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及绘制方法,将学生大脑中分散的单词和信息连接起来,鼓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成为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记笔记的效果将会有较大改善。

图2 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第一单元university life树型(分层结构)思维导图,根据first of all,another aspect及finally等过渡性表达确定图中第一层节点,再根据文章重音强调和反复出现的responsibility,on my own,friendly people,以及Fridays等词确定第二层节点,文章结构由此显而易见。

3.听后表述(speaking out)阶段

听力教学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是speaking out,常见的课堂活动有复述、对话、演讲、辩论等,思维导图的作用更为显著。同样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第一单元university life为例,图2即可用作学习者复述的纲领。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university life为主题,进行发散思维,绘制思维导图如图3,以分支association为例,学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学生社团,再由English association发散出英协组织的相关活动,为学生的表述提供支撑的框架及相关细节。同时,由于学习者个体有独立的思维体系和认知图式,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各有异同,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在交流互动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教师需要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供一种认知图式或概念框架,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在学习中发现知识的意义,并纳入原有的结构中[5]。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可以使得单调的知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思维导图使得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已知图式,观测学习者知识内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引导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11-17.

[2]刘鸿宇,徐洪果.图式理论与跨文化交际[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2-124.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4]程志,范爱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25-28.

[5]陈敏.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1):36-41.

[6]托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上一篇:解放自己,放手让幼儿自由画画 下一篇:论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