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处理

时间:2022-10-13 06:02:37

浅谈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处理

【摘 要】:5・12四川汶川地震后,许多城镇建筑大面积损毁,大量的建筑垃圾成了重建工作的巨大障碍,建筑垃圾的科学合理、及时处理关系到灾区重建能否顺利进行,更是保证灾区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灾区建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建筑垃圾处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地震灾区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发生了罕见的强烈大地震,在震后废墟上进行家园重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废弃物的清理和处置问题。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一致意见是:震后建筑废弃物的清理除了要做到减量化和完全无害化外,还要尽量做到资源化利用,实现重建过程中资源的最大程度节约。地震后,城市废墟中遗留大量废弃物,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医疗垃圾和救灾垃圾等,其中众多损毁建筑物产生的建筑垃圾占遗留废弃物的主要部分。2010年底,四川省完成了地震灾区废墟垃圾的清理、回收工作,如何管理和清理这一庞大的建筑废弃物系统,是灾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震后长期暴露于室外环境的建筑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危害,影响空气质量、污染当地水域、占用农田、降低土壤质量等。

1.建筑废弃物的危害以及处理的必要性

震后建筑废弃物对于灾后区域性重建与生态发展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广泛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严重损害、阻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在区域重建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影响。

(1)占用土地面积,降低土壤质量

震后建筑废弃物的数量和规模是空前的,如果以最简单的堆积方式处理,则会占用很大成面积的土地资源。此外,露天堆放的建筑废弃物在各种自然以及非自然的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粉碎固体块会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的天然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生态元素结构和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农业生产力。

(2)对水域的污染

震后建筑废弃物在堆放和填埋的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会造成周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废弃物渗滤液内不仅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很多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相当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3)影响空气质量

震后建筑废弃物在简单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分解,并伴随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废弃物会散发出腥臭味,废弃物中的细菌、粉尘等有害物质会随空气流动而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废弃物在焚烧过程中更是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4)安全隐患

大多数震后建筑废弃物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这就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如果只求堆放方便并且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那么在外界因素产生的外力或者内部变化产生的内力的影影响下,建筑废弃物堆可能会出现崩塌等状况,会阻碍附近道路甚至冲向其他保存良好的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危险。因此,震后大量建筑废弃物的及时处理以及资源化再利用的是十分必要的。

2.四川震后建筑废弃物的特点

四川震后建筑废弃物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废弃物、不利于回收利用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具有一定污染性和有害性的建筑废弃物。

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废弃物按照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工建筑材料,主要产生于城镇等地;一部分为天然建筑材料,主要产生于农村地区的各种民宅的建筑材料。在这部分中,大多数建筑材料都可以重新利用。不利于再利用的废弃物主要指碎屑材料,不利于统一整治。同时,震后也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弃物。首先是有大量的家庭有毒有害废弃物,当地有些化工厂、农药厂、造纸厂、水电厂等因倒塌破坏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不能直接像普通建筑废弃物一样直接利用。将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是十分必要的。

(1)人工建筑材料的分类与利用

人工建筑废弃物中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废钢筋、废金属构件等。该类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要根据每种材料的特性进行区别选用。

(2)关于有害建筑废弃物的分流处理

灾后的建筑废弃物的成分很复杂,对这些建筑废弃物进行必要的防疫处理后,再进行分拣,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按照种类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该组织相关单位对含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以及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的损毁建筑物进行申报、记录或风险评价,为分流清运和单独处理提供依据。对损毁建筑物中的生活废弃物,以及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和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等特种废弃物,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分离后分流,按有关规定和标准及时单独转运、处理。对含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的建筑废弃物,难以分离的,应确定区域范围,在卫生防疫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送卫生填埋场分区处置。

3.震后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策略

震后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尤其是砖石、混凝土废弃物,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巨大瓶颈。有效地再利用建筑废弃物不仅关系到建筑垃圾能否资源化,而且对节约能源、快速便捷的城市重建具有促进作用。由于地震灾害的特殊性,要求对于毁坏的建筑废弃物处理不能过于复杂,而且应能就地取材,低成本及时地利用到临时住宅当中以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同时保证利用再生材料建筑房屋的无污染、降温、保暖、防余震质量。因此,为实现震后建筑废弃物的良好利用,应使其实践过程保证以下几点:

(1)制定清运管理程序

震后建筑废墟的特殊性以及构成的复杂性给清运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制定了合理的运输流向和处理程序是开展建筑废弃物处理的前提,尽量实现了就地取材、就地处理、就地实施,缩短了废弃物运送距离。

(2)实施操作可行性

地震后灾民的住宅问题是安顿人心,稳定灾后恐慌的方法之一。建筑废弃物再利用保证了实践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施工人员专业技能要求不高,通过人工化或半机械化加工途径就能够在现场完成材料的处理与加工,进而可以建造所需住宅,该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实现建造可操作的同时,保证了房屋无污染、保暖、降温质量.

(3)控制处理低成本

原料和处理成本问题是震后建筑重建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当建筑废弃物具有一定经济和功能优势时,自然能够发挥其再利用的潜力。因此在保证材料性能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及应用当地条件低成本进行建筑废弃物再处理是相应技术在灾区重建中实践和推广的前提。

(4)保证无害化处理

震后废墟中的建筑垃圾对环境生态、灾区卫生防疫有很大的影响,及时有效地进行无害化处理,消耗分解部分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对减轻灾后环境承载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5)强制提高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

目前诸多国家(丹麦、荷兰等国)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皆高于50%,地震后通过制定有效的规划政策,强制提高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以此为目标鼓励灾区重建利用再生材料.

4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4.1利用建筑固废生产复合材料、轻质建材、工程结构制品、复合墙体、再生混凝土等建材,用于灾区重建家园时建房、铺路

四川地震灾区倒塌的房屋建筑多以黏土砖为墙体材料的砖混结构为主,少量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倒塌受损房屋的墙和梁柱是建筑固体废弃物主体,其次是废陶瓷、废玻璃、废木块、废塑料、废钢筋等。用上述废弃物生产的建筑再生骨料具有孔隙率高、质量轻、矿物化等特点。黏土砖再生骨料堆积密度约为1000kg/m3,适宜用作结构保温轻骨料混凝土制品的主导原料;混凝土再生骨料堆积密度为l500kg/m3,适宜做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建筑砂浆的辅助原料;废陶瓷、废玻璃、砂浆墙皮等混合再生骨料适宜做地砖等建材。采用黏土砖和混凝土再生骨料制造的混凝土小型砌块,强度很高,适宜用作两层框架结构抗震型建筑的承重墙。

4.2建筑再生制品可以随行就市组织生产

在灾区,一方面大量的建筑垃圾需要处置;另一方面重建家园需要众多建材制品。建筑再生制品可以随行就市组织生产,达到一边处置固废、一边投入再生骨料的生产、同时建设家园。初步估算,灾区重建所需资金约为3000.5亿元,所需建筑材料制品约30亿t,约为1000亿元。如用建筑再生制品替代30%的主建材,可节约资金300多亿元左右。

4.3通过建筑垃圾的处置和建筑再生制品的生产提升当地建筑业生产力水平

地震灾区基本属于欠发达地区,建筑、建材工业尚不够发达。例如,一些大中城市早已普及混凝土集中搅拌和商品化使用。而什邡市等县级市无一家混凝土搅拌站,仍靠在施工现场人工控制小型机械搅拌混凝土。建材行业属于规模企业,建材工业需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保证建筑质量的角度,必须走混凝土集中搅拌之路。根据灾区建筑垃圾的处理量,进入灾区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的必须是年处置建筑垃圾100万t、年产建材100万立方米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的进入,带动了灾区建材工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装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结束语

汶川大地震后,城市顷刻之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将倒塌废弃的建筑垃圾经消毒、筛选、处理、合成等环节后再生利用,使其变废为宝,更新为新的建筑材料,不仅有利于改善灾区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为灾区人民提供搭建临时住宅的原材料.总之,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多级部门的配合以及相应政策的管理和指导,更需要易操作、低成本、性能良好的建筑技术的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姚鑫,马剑.汶川地区地震后城市垃级综合处理的策略探讨[J].新建筑,2008(6):89291

【2】地震灾后重建是机遇,再生节能建材产业前景广阔[EB/OL].(2009-02-05)

【3】灾后重建需做好建筑废弃物处理规划.

【4】石建龙,鄢牮,林树枝。没川地震后建筑垃圾再利用途径探讨.福建建筑,2008,125

上一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下一篇:论民用建筑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渗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