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时间:2022-10-13 05:42:39

如何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对于要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而言,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亲和力、感召力,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战略课题。

国家形象的定位

中国是举世瞩目的大国,塑造文明、民主、发展、和平、环保的整体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逐步消除各种误解,维护国家形象和根本利益,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文明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已日益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塑造文化强国的形象。

民主的中国。为了有效地转变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的误解与偏见,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发展政治文明,赢得国际社会更为普遍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要顺应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支持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现有的国际秩序建设,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逐步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既是中国扩展自身国家利益的前提条件,也是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必然要求。

发展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并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与“稳定器”。当前,一方面,应努力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误解和疑虑,主动向世界说明自身的发展状况,化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需求的担忧;另一方面,应更加致力于塑造自己谋求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类型、原因等方面的误读。

和平的中国。和平形象是中国在迅速发展中最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所展示的国家形象。热爱和平、追求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依据国际法原则履行自身的国际义务,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远洋打击海盗、促进半岛和谈等都表明,中国正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

环保的中国。从倡导“绿色奥运”到积极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再到把PM2.5值纳入环保监测范围,说明中国已将环境变化作为关系全人类发展的重大议题,纳入国家的整体战略考虑。目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中国还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各种环境合作,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变化。

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与途径

在明确了自身的国家形象定位之后,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完善公共外交机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外交管理体制,以确保本国的文化交流得以正常高效实施。如美国,就形成了以“美国新闻署”为核心的完善而成熟的公共外交系统,集中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手段,推销和宣传美国形象。中国应该整合外交部与国务院新闻办等部委资源,来协调各涉外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公共外交中的最高领导权、决策权的问题,确保决策部门与执行部门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避免在处理对外交流宣传时各部门因条块分割、缺乏沟通而导致的重复操作,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稳定而高效的公共外交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提高文化交流的能力。与国际社会打交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只有在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经验,才能做到留有余地、游刃有余、共谋发展。当前推行的中国“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等各种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尽管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轰动一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强的助推作用,但却很难让外国民众深入领会中国文化的细微之处。文化传播讲究细水长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时间长、接触面广,这样才能使对方对我们的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中国还应深入分析国际受众市场,研究不同国家民众的思维特点与对中国的反应,做到因人、因地制宜,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大力扶植民间文化交流。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民众,历来比较抵触“官方文化”。因此,中国要尽快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提升整体亲和力,就必须着重借助民间力量。中国政府应整合现有的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与人力投向民间文化交流领域,尽量淡化文化交流的官方宣传色彩。例如,在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还应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落户中国,通过邀请各类知名人士来华,以其所见所闻影响其本国公众,在交流中逐步提升中国形象。同时,中国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打破西方国家的信息垄断,激发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帮助他们加深对当代中国的了解。

加强教育文化交流。教育文化活动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属于“长远收效”。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留学生培养。中国已吸引了众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今后应更加注重在留学软硬件等方面加强建设,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保障,让他们不仅在中国能学有所成,而且成为对中国友好的国际支持者,以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形象传播者;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汉语战略。输出语言主要是为本国培育一批海外拥护者,并影响他们对当前各类问题的看法。截至2010年10月,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处孔子课堂,成为各国民众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此外,还应将设立国外文化中心等,作为国家文化与国家形象“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坚持。

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与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相比,中国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劣势,文化品牌难以走出国门,制约着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对此,必须要寻求突破。一方面,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与一定的政策扶植,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法规,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面对各国的竞争对手,只有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才能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争取发展空间,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塑造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亲和力。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编/彭澜)

上一篇: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背景、意义及影响 下一篇:北川的油菜花依旧开放